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9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341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1027篇
海洋学   586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4 毫秒
971.
黄海太平洋磷虾的幼体分布及发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振铖  李超伦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3,44(5):1153-1161
通过镜检分析网采样品和现场培养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2006年4月份黄海太平洋磷虾的幼体分布、早期幼体发育和幼体发育途径。结果表明, 4月份是南黄海太平洋磷虾繁殖发育的高峰期, 幼体在种群组成结构中占绝对优势, 占种群总数量的90.85%, 其中原状幼体和状幼体占种群比例分别是51.9%和26.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太平洋磷虾不同幼体发育期丰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卵丰度分布跟叶绿素a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原状幼体和状幼体丰度分布跟叶绿素a浓度、海水温度等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在南黄海, 太平洋磷虾的幼体发育主要遵循以下途径: 卵→无节幼体→后期无节幼体→原状幼体→状幼体F1(0′7, 1′7)→状幼体F2(1′4″7, 3′1″7)→状幼体F3(5″7)→状幼体F4(5″5)→状幼体F5(5″3)→状幼体F6(5″1)。太平洋磷虾在15℃下的幼体发育速度明显快于4℃。15℃下幼体发育到C1期只需5.6天, 而4℃下则需要16.1天。  相似文献   
972.
以大菱鲆为实验材料,研究其繁殖周期内卵子和卵巢液中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与受精率相关性。结果显示:在大菱鲆繁殖周期内,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且排卵中期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早期和晚期(P<0.05),而卵巢液中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同卵子中相反的变化趋势;此外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及卵巢液酸性磷酸酶活性同受精率显著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大菱鲆卵子和卵巢液中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同受精率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其活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卵子质量优劣,可作为评判卵子质量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73.
为了认识2龄雌性圆斑星鲽的生殖特性和生殖潜力,采用注射外源激素诱导方法,研究了外源激素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诱导2龄雌鱼卵巢发育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外源激素以GnRH对卵母细胞成熟的诱导效果为好,经外源激素诱导后,有约30%实验鱼的卵巢部位可见相对明显的隆起,组织切片观察显示,实验鱼卵母细胞可达到5时相早期,但未能发生水合作用而成熟,表明2龄圆斑星鲽对外源激素的诱导应答效应较弱;外源激素诱导后,血浆中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和睾酮)的表达水平显示显著升高,96 h后表达水平下降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发现,激素诱导实验鱼的肝细胞直径增加,表明外源激素诱导可能部分启动了卵母细胞发育成熟所需卵黄蛋白物质的发生和转化过程.未能获得亲鱼产卵,可能是由于2龄人工亲鱼内分泌成熟调控系统对外源激素的响应机制未完全建立所导致.研究结果为认识人工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的生殖特性及生殖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74.
藏北高原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母质成因及其成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藏北高原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士的粒度组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高山草甸土的母质成因及成土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粒度分布以20μm为界线呈双峰态分布.主峰峰值粒径在90 μm左右,较细峰呈宽阔细尾分布,峰值粒径在3~6 μm之间.高山草甸土的各粒级组成(<2μm、2~20 μm、20 ~ 300 μm、300 ~2 000 μm)沿剖面变化很小.高山草甸土主要由极细砂组成(50~ 125 μm),平均粒径集中在60~90 μm,明显比黄土高原黄土、川西黄土、成都粘土的粗.高山草甸土粒度分布特征与土壤底部的薄层粗骨性残留古风化层相比存在显著差别,而与该区域河谷沉积、风尘沉积具有相似的特征.总之,各实验数据指示,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具有土层厚、质地均匀、无砾石和层理不发育的特点,与基岩原地风化形成的高山草甸土存在明显差别,其成土母质来源于风尘沉积.该区高山草甸土成土过程符合风尘“加积型”土壤发育模式,而风尘沉积在高山草甸土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5.
《西部资源》2012,(6):44-45
奇!石头会下蛋数十枚足球大小的"石蛋"静卧山间,另有数十枚大大小小的"石蛋"仍镶嵌在崖壁中,等待"出世"……这一"石头下蛋"的地质奇观,出现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的姑鲁产蛋崖。一颗颗的"石蛋"在相对凹进去的崖壁上安静地孕育着,有的刚刚露头,有的已经生出了一半,有的已经发育成熟,眼看就要与山体分离。山崖"产"下的石蛋为圆形或扁圆形,直径一般为30至50厘米,呈青赤色,质地坚硬,比重大且不风化,石蛋上有类似树木年轮的圆形  相似文献   
976.
位于甲壳动物眼柄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在调控甲壳动物的繁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证据表明“眼柄-促雄性腺-精巢”内分泌轴调控十足目雄性甲壳动物精巢的发育,但是该过程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切除雄性对虾的单侧眼柄对促雄性腺内胰岛素样促雄性腺素基因(LvIAG)和精巢内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切除单侧眼柄后,LvIAG基因的表达明显上调;比较了眼柄切除前后对虾精巢的转录组数据,共有267个基因的表达量出现明显变化。对精巢内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多个参与性腺发育和内分泌调控的基因发生表达上调,如DoublesexDsx)、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uvenile hormone epoxide hydrolase,JHEH)、细胞色素P450酶系基因以及泛素化系统相关基因等。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结果一致,证实了转录组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对虾眼柄调控精巢的发育很可能是通过影响促雄性腺中LvIAG的表达,进而调控精巢内Dsx、JHEH、内分泌及泛素化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实现的。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甲壳动物精巢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甲壳动物的人工繁育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7.
在充分收集调研西安地区地质及地裂缝研究资料基础上。在西安市区进行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剖面40km,查明第四系断层在深部的发育特征和新第三系上部地层主要地震反射标准层及其断裂构造格局;探查市区地裂缝深部发育特征,对地震勘探成果资料进行解释,分析断裂与地裂缝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78.
北京市山区泥石流灾害的发育特征及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较为发育。泥石流分布地域广泛,但相对集中于部分乡镇、主干断裂构造带附近或几组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坚硬岩石分布区、末级和二级沟谷以及降雨高值区内,且多发生在7-8月份暴雨季节。受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降雨分布、土壤类型、气温条件以及植被覆盖程度等影响明显。对于泥石流的预报,目前主要依据的是临界雨量值。本文通过认真研究北京地区泥石流的发育规律,深入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地区泥石流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土壤类型以及降雨情况等因素的判断公式,并就如何开展北京地区泥石流预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79.
金沙江上游波罗水电站库区泥石流较发育,有不同类型泥石流沟130条。泥石流以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为主,多集中发育于岩性相对软弱的千枚岩、岩屑砂岩及板岩的相对宽谷段,多为黏性泥石流。流域内绝大部分泥石流处于衰退或停歇状态,现代活动泥石流规模不大,多发育于植被破坏较严重区域,对当地人民生命安全及波罗水电站水库的淤积等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80.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5·12”汶川地震由于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质环境复杂,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震一年来,作者根据灾后对崩滑地质灾害的应急排查,并结合震后有限的ALOS、ASTER以及航空摄影等多源数据对地震重灾区的崩滑体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确定性的崩滑灾害点有16704处,但是,由于排查范围及遥感数据的局限性,上述数据并不能代表这次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总的数量。为了查明这个问题,本文在上述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烈度地区典型抽取样本统计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烈度区崩塌滑坡的发育密度,进而根据不同烈度区面积统计得出了本次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的估计值,并与国际上若干大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分布面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作者给出了灾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密度分布图,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数量约为3.5万处,分布面积约为10×10^4km^2,发育密度最高在映秀一北川断裂上盘都江堰和彭州段以及沿岷江河谷的映秀一草坡段,约为5~6处/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