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8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650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851篇
海洋学   134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5篇
  1958年   3篇
  1950年   3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文章详细分析了个旧南部地区矿床产出的地质、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遥感地质学特征,对各种找矿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开展综合研究,总结矿体产出规律,建立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圈定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对冲绳海槽中部MD982194钻孔29.78m近200kaBP的岩芯进行了孢粉研究.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主要表现为裸子植物与草本植物花粉之间的交替.带气囊类的松属、铁杉在间冰期的1,3,5和7氧同位素期显著增高,而草本则在冰期阶段占优,两者的含量变化显示出对冰期-间冰期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本钻孔发现莎草科花粉在冰期阶段含量大幅度增加,伴随蒿属、禾本科、菊科、藜科和淡水藻类的显著升高.它们与轨道尺度的海平面变化呈现十分吻合的负相关关系.草本花粉总量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作为该区域海平面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末次盛冰期的海平面下降导致陆地与冲绳海槽的距离大幅缩小,源于长江的物质随河流进入大陆架后因流速急剧降低发生沉降,导致上游物质难以被远距离搬运到海槽.因此,冰期阶段冲绳海槽的孢粉物质可能主体来自于大陆架前缘的地表植被,而间冰期带气囊类花粉的比例增大与海岸距离较远和风力搬运物质的比例增加有关.钻孔的孢粉组分更替与气候变化也有显著的对应关系,反映出氧同位素7,5和1期木本含量高,并与东亚夏季风增强和降雨量增大有关.其中MIS5.3,MIS5.1和MIS3.3段的松属花粉峰值可能与轨道和亚轨道周期的地表太阳辐射和季风增强有密切联系.研究认为,盛冰期的东海陆架平原的气温和降雨量都有较明显的下降,但低海面时期裸露的大陆架平原可能并非由半干旱的地带性草原所覆盖,而是以疏林草地及密布的隐域性植被(河流补给淡水湖沼和湿地)组成.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海岸距离伸缩和源区气候变化对陆源物质通量和孢粉组分更替起到联合制约的作用,而冲绳海槽冰期-间冰期尺度的海岸线距离变化在孢粉信号中的表现要明显强于陆源区域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93.
对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利用容量法、元素分析仪法进行了IC、OC含量分析,利用筛析法和沉降法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IC含量均明显高于OC含量。OC含量在泥质区高,砂质区低;IC含量分布为:近岸细粒沉积区为相对高值区,中陆架砂质区为低值区,中陆架泥质区为高值区,外陆架砂质区为特高值区.OC富集主要受控于上覆水体的生物生产量、沉积动力环境以及海底物理化学条件。IC的分布受物  相似文献   
994.
渤海、黄海、东海M2潮汐潮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利用建立的一种新的半隐半显三维数值格式,将渤海、黄海、东海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球面坐标系下的三维潮波方程组,考虑了引潮力的作用,数值模拟了渤海、黄海、东海的M2分潮的潮汐与潮流,结果较好地体现了渤海、黄海、东海M2分潮的特征.通过比较65个验潮站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所得计算结果的振幅差平均为6.4cm,相角差为6.1°,计算与实测符合良好.本文给出的问潮图与Fang于1986年给出的实测占数值综合结果基本一致.对选取的47个测流站,比较了各层潮流调和常数Ucosζ、Usinζ、Vcosη、Vsinη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在2.6~4.9cm/s之间.并比较分析了潮流的垂直结构,所得结果与实测符合较好.首次揭示出回流点的水平位置不随深度变化这一特性.最后给出了M2分潮的潮能消耗.  相似文献   
995.
正2014年8月13日,Nature在线发表题为《2014年伊基克地震后,智利仍存在发生大型逆冲型地震的可能》(Continuing megathrust earthquake potential in Chile after the 2014Iquique earthquake)的文章认为,2014年4月1日发生在智利伊基克(Iquique)的8.2级强震并非此前科学家所预期的由地震空区效应  相似文献   
996.
首次引进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对安徽省南部地下流体进行分析。通过对地下流体数据的分解与重构,发现该方法能提取不同尺度的水位动态,效果较好。通过对震例的总结发现:显著地震前、后安徽省南部地下流体EMD重构结果均出现异常,且存在某些地震前兆敏感点。同时,还对地震前地下流体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97.
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古土壤的沉积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for polymlneral fine-grained loess samples, collected in Laoguantai (LGT) section on the south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as made by application of 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SAR) protocol. A 'Double-SAW procedure in which aliquots are subjected to both infrared (IR) and blue stimulations was used and two sets of equivalent dose (De) determinations were produced and assumed to relate predominantly to feldspathic and quartz fine grain populations respectively, The OSL ages estimated from IRSL signals are smaller than those estimated from [post-IR] OSL signals due to the anomalous fading of feldspar IR signals, based on fading experiment, The young ages of the samples near ground surface may be originated from the post-depositional disturbance by the intensifying humanity's cultivation since 3.0 ka BP in the Guanzhong Basin, south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Based on OSL dating, as well a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we determine the chronology of the LGT I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climate proxy records, it is indicated that aeolian loess deposition and pedogenesis underwent polyphase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likely to have been driven by shift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his suggests that aeolian loess deposition is episodic and highly variable,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non-aeolian processes such as alluvial deposition found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998.
2006年12月26日12点26分27秒(GMT)台湾南部滨海发生M_s7.2(Harvard CMT)级地震.震中位于台湾南部滨海之南海次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引发造山作用生成的海洋增生楔内,这次地震是该区域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我们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SDN)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所(IRIS)提供的上地幔及远场范围宽频带P波垂向记录资料,基于点源和有限断层模型进行波形拟合反演,获得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给出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为东倾正断层兼小幅度走滑破裂事件,断层面走向为341.5°,倾角为77.9°,震源深度6 km.所得正断层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可能与板块的拆离(break-off)作用引发的在台湾造山带局部存在伸张作用力有关.  相似文献   
999.
东海海域潜在地震海啸的数值模拟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东海冲绳海槽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对东海海域潜在的地震海啸进行了预研究. 假设了冲绳海槽在发生8.5级大地震,断层错距高达15 m的极端地震情况引发的海啸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 初步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地震引发的海啸的最大初始波高为4.3 m,4小时左右传至浙江沿岸,近岸各处波高为1——2 m,其中局部地区波高为2.4 m;约7——8小时靠近上海海岸线(若震源在中冲绳海槽地区,海啸传到上海最快大约7小时),近岸波高约为1 m. 近岸区域地形变化复杂,海岛密布,局部地形条件可能会很大地影响实际各地点海啸波高,加上海啸在岸边爬高及港湾效应,估计波高还会升高. 给出了冲绳海槽南、中、北部发生潜在地震海啸的传播等时图. 笔者在东海设置了3个地震及海啸监测站,基于海啸模拟结果绘制了监测站处的海啸随时间演化曲线,分析了预研究成果对海啸预警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储集层的孔喉结构来评价储层已广泛运用于油气开发,但目前尚未运用于钾盐储层的评价。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和压汞法获得的大量储层孔隙、孔喉实验数据,研究了江汉盆地古新统—白垩系富钾卤水砂岩储层的孔喉类型和结构、毛细管压力曲线,以及孔喉定量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古新统沙市组砂岩储层以Ⅱ类孔隙结构为主,排驱压力平均值为2.72 MPa,孔隙度平均值为6.32%。而白垩系红花套组砂岩储层以Ⅰ、Ⅱ类孔隙结构为主,Ⅰ类排驱压力平均值为0.28 MPa,孔隙度平均值为16.99%,渗透率为87.79×10~(-3)μm~2;Ⅱ类排驱压力平均值为1.103 MPa,孔隙度平均值为10.02%,渗透率为18.83×10~(-3)μm~2。通过综合分析孔喉定量特征参数(如最大汞饱和度、最大孔喉半径、中值半径、退汞效率等)来评价储层质量,认为古新统沙市组砂岩类型以粉砂岩为主,储层质量较差,属于特低孔低渗储层;白垩系红花套组砂岩类型以细砂岩为主,储层质量较好,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本研究为该区富钾卤水储层评价以及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