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篇
  免费   314篇
  国内免费   33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162篇
地质学   802篇
海洋学   26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阳离子引起微粒释放的临界盐浓度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水平渗流试验,以NaCl,KCl,LiCl,NH4Cl,CaCl2和MgCl2溶液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不同阳离子引起微粒释放、导致多孔介质水敏感性发生的临界盐浓度值(CSC)。研究结果表明:临界盐浓度不是一个单一的浓度值,而是一个范围,其中一价阳离子Na+、K+、Li+和NH4+溶液的临界盐浓度分别为0.06±0.005、0.05±0.005、0.05±0.005和0.01±0.005mol/L;在二价阳离子中,Mg2+能引起极其轻微的微粒释放,但是没有明显的临界值,Ca2+不但不能引起微粒释放,而且有强烈地抑制微粒释放的作用,可以认为二价阳离子没有明显的临界盐浓度。  相似文献   
992.
天然气的加速式二次运移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静水条件下,游离相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浮力,阻力是毛细管力。根据前人的实验数据,通过理论计算发现,浮力和毛细管力均受地层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气体在储层中上浮的临界高度随地层温度和压力的降低而增大。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及天然气运移的动力学理论,推导出温度和压力降低前、后气体流速比方程,用其计算了不同储层中临界气体长度并分析不同储层中相同长度的气体在运移途中的变化规律。由此发现,在运载层物性不变的情况下,天然气沿上倾地层向上倾方向运移的过程,是随地层温度和压力不断降低、其运移速度逐渐增大的过程,如果有后续气体的加入,会使气体长度增大,致使运移速度增加得更快。  相似文献   
993.
潮间带周期性淹水区域水深、流速的变化过程是潮滩水动力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潮流与泥沙相互作用的基础。通过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4个季节的野外实测,获得了平静天气条件下,崇明东滩滩面潮流水深、流速与流向的变化过程数据。结果表明,崇明东滩盐沼和邻近光滩处涨潮历时均小于落潮历时,水深过程变化呈现出“陡涨缓落”的特点。光滩与盐沼交界处光滩一侧流速过程呈“双峰型”特征,涨落潮均出现流速峰值;盐沼(植物生长期)流速过程具有“单峰型”特点,仅在涨潮初出现峰值。研究区潮流不对称性明显,主要表现为涨潮优势,且由光滩向盐沼上部不断增强,潮沼植物和地形变化是加强盐沼区涨潮优势的主要原因。流速变化过程的差异和潮流不对称性使盐沼区域发生稳定的泥沙淤积,盐沼前缘光滩则会出现较频繁的冲淤变化,平静天气条件下,它们是控制崇明东滩泥沙输移和潮滩动力地貌过程的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994.
低品位铁矿资源开发经济分析模型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甲斌  贾文龙 《江苏地质》2008,32(4):324-331
随着铁矿资源选冶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国内消费不断扩张及市场价格不断高涨的情况下,使得低品位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时机日益成熟。通过引入经济品位概念,从量上界定了低品位铁矿资源的具体范畴;以盈亏平衡为基点,导出了计算低品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临界品位的经济分析模型。在广泛收集相关参数及预计未来铁精矿价格走势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从促进低品位铁矿资源开发利用角度考虑,认为我国低品位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的临界品位定在17%是比较合理的。建议对铁品位在17%及以下的低品位铁矿资源开发实施优惠的激励政策;对铁品位在17%-23%的铁矿资源开发,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不需要政策优惠,但要注重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995.
赵强 《地下水》2008,30(2):121-123
针对电磁流量计在管道流速过低情况下引起流量信号不能检测计量现状,利用“简单并联管道等水头损失”原理,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依据“扩流原理”在主干管流速过低情况下采用小口径流量计对大口径管道流量信号实现准确测量,达到满足工程要求和降低工程费用目的。生产应用实践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6.
临界滑动场技术在排土场边坡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坡临界滑动场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它能准确快速确定多层介质、多台阶边坡任意形状的临界滑动面,全面评价边坡整体和局部稳定性。文章首先应用临界滑动场技术对原设计15坡角时的龙桥排土场边坡进行临界滑动面搜寻,确定边坡整体安全系数为1.42,证明原设计的15坡角取值过于保守。然后再应用临界滑动场技术的扩展方法进行反向分析,在给定安全系数为1.30的条件下,求得最佳设计坡角为17。研究成果为将来矿山的排土工作提供指导,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7.
泥石流泥痕深度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泥痕深度是一个通过勘测调查获取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关系到泥石流运动流速、冲击力等特征参数的定量计算。但实际调查中却往往因为时间久远、沟道冲淤变化等原因致使泥痕痕迹难以准确判断,甚至无法判断而造成误判。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泥石流流量、流速等参数间的数量关系推算出泥石流泥痕深度的计算方法,并以工程实例验证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为相关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利用2009年7月4日~29日塔中野外试验观测数据,基于MARTICORENA和SHAO提出的2种起沙模式参数化方案,初步探讨塔中地区不同沙尘天气临界起沙风速,所得结论如下:(1)非沙尘天气,沙尘撞击颗粒数≤ 10 000;扬沙天气,10 001 ≤沙尘撞击颗粒数≤ 20 000;沙尘暴天气,沙尘撞击颗粒数≥ 20 001。(2)基于MARTICORENA起沙参数化方案,临界起沙风速的平均值为4.88 m·s-1,基于SHAO起沙参数化方案,临界起沙风速的平均值为6.24 m·s-1,临界起沙风速在非沙尘天气最大,在沙尘暴天气最小。(3)在观测期间沙尘水平通量为732.9 kg·m-1,其中非沙尘天气125.2 kg·m-1,扬沙天气80.9 kg·m-1,沙尘暴天气526.8 kg·m-1,SHAO起沙参数化方案适合估算总沙尘水平通量以及非沙尘和扬沙天气的沙尘水平通量,MARTICORENA起沙参数化方案适合估算沙尘暴天气沙尘水平通量。  相似文献   
999.
《干旱区地理》2021,44(5):1350-1364
利用ITS_LIVE数据、Landsat数据提取了喀喇昆仑山北坡42条冰川的表面流速。将末端运动与表面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分析对比了不同运动类型冰川表面流速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9—2018年,研究区42条冰川中,存在稳定冰川16条、前进冰川6条、退缩冰川1条、跃动冰川19条。空间上,流速分布符合冰川运动一般原理,可在积累区和冰舌上部发现明显的高值区域,这些区域多出现在跃动冰川主干或支部,流速大小一般在100.00 m·a~(-1)之上,如在音苏盖提冰川南分支,其最大流速可达到358.33 m·a~(-1)。(2)冰川流速分布与地形要素的关系密切。流速在海拔4600~5000 m之间达到最大(54.55 m·a~(-1)),是冰川末端流速的10倍以上;分布在坡度0~5°之间的42条冰川平均流速最大,并且随着坡度的增大,流速逐渐减小;处于东向的冰川流速最大,处于西南向的流速最小。(3)稳定冰川流速年际变化较稳定,不同年份相同位置的流速值较一致;而对于前进冰川和退缩冰川而言,年际流速波动均较大;跃动冰川不同位置年际流速变化不同。末端发生前进的跃动冰川表面流速变化不大,但末端变化速度却可超过100.00 m·a~(-1),甚至可达到500.00 m·a~(-1)。(4)长度更长、面积更大的冰川易发生跃动。气候、雪崩和地形也是影响冰川运动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时间尺度下农田土壤风蚀可蚀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风蚀可蚀性(简称土壤可蚀性)作为风蚀模型的必要输入参数之一,会随风蚀事件过程、耕作措施以及气象气候等因素发生显著变化,但目前对其变化趋势尚认识不足。本文采用野外观测、采样分析与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就次风蚀事件、风蚀月、风蚀季、多年4个时间尺度下坝上地区农田土壤可蚀性变化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严重风蚀事件过程中,地表土壤中粒径<0.85 mm干团聚体颗粒的含量明显降低,临界起沙摩阻风速明显升高,输沙率明显减弱,三者均显示土壤可蚀性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风蚀月、风蚀季和多年3个时间尺度下,农田特别是翻耕农田土壤可蚀性均呈下降的趋势,并且时间尺度越长,土壤可蚀性的下降幅度越大。强烈的风蚀搬运作用可能是造成各时间尺度下坝上地区农田土壤可蚀性普遍下降的主因。为了降低坝上地区农田风蚀的危害,应减少新农田的开垦并尽量避免在风蚀事件高发期进行农田翻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