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5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633篇
地质学   861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37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直接贯入法(DP)是一种现行的快速描述地下浅部松散地层的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和地球物理手段。与传统的钻进技术和永久压力计技术相比,直接贯入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需要在现场实时做出判断。在设计阶段如何选择实验次数、次序、位置及深度是成功和有效地开展野外研究的关键。然而,在文献中大量提供了多种基于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和地球物理方法的直接贯入法的分析,而有关规划直接贯入现场应用的建议却很少。我们举例说明了用于评价有许多盐湖的内布拉斯加州Sand Hills内偏僻和不容易到达的区域含水层.盐湖界面的直接贯入法,这种方法结合了多种技术,包括含水层的电导率剖面测量、地下水采样、冲击试验和土壤取芯。除了有关水文地层和地下水盐度的基础数据之外,我们介绍了一种结合和优化直接贯入技术的方法,包括作业次序、深度限制、数据量和时序安排。本文中获得的数据和经验将有助于在其他沙丘湖环境中开展含水层描述的项目。  相似文献   
992.
滆湖和骆马湖春季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应用Phyto-PAM荧光仪测定滆湖和骆马湖春季浮游植物的光合活性,包括浮游植物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之比)、有效光量子产量ΦPSII(实际光合作用效率)和快速光响应曲线(RLC);同时,采用显微镜对浮游植物进行镜检和计数.结果表明:滆湖蓝藻和硅藻的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36~0.52和0.27~0.53,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25~0.37和0.25~0.36,没有检测到绿藻的光合活性,RLC曲线表明蓝藻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更易形成优势种群;骆马湖绿藻和硅藻的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45~0.65和0.41~0.49,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25~0.32和0.19~0.25,没有检测到蓝藻的光合活性;滆湖浮游植物丰度在530×104~4200×104cells/L之间,平均值为2918×104cells/L,群落组成以蓝藻门、硅藻门、隐藻门和裸藻门为主;骆马湖浮游植物丰度在260×104~510×104cells/L之间,平均值为379×104cells/L,群落组成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综合滆湖和骆马湖水体的营养水平、浮游植物丰度和光合作用活性表明,湖泊富营养化能提高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进而有利于蓝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占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93.
采用激光粒度仪对湖泊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时需要进行必要的前处理.在有效去除有机质与碳酸盐颗粒的同时,需要消除细粒泥沙质样品中絮凝现象对粒度分析结果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本文以武汉三角湖表层沉积物样品为例,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对其矿物组成和粘土矿物种属进行鉴定,并采用全自动激光粒度仪对样品进行粒度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结果表明样品中非粘土矿物主要为石英与长石,粘土矿物以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为主;粒度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中小于30μm组分占94.5%.这些特征表明该样品易于在前处理过程中形成絮凝.本次研究采用单因素寻优法探讨了超声震荡、分散剂、洗酸对于以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为主、平均粒径较小的样品消除絮凝现象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此类样品消除絮凝现象的最佳条件为:超声震荡时间应选择6~8 min,分散剂浓度为20 g/L左右,同时在粒度分析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洗酸.  相似文献   
994.
南海湖泊沉积物中的陆源粉尘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于南海西沙东岛"牛塘"的湖泊沉积柱(DY6)进行元素、粒度、显微成像、扫描电镜及场发射能谱分析。元素分析结果表明,Ti、Al元素在沉积柱中的含量远高于3个主要沉积端元(珊瑚砂、鸟粪和植物),具有外源的特征,在Ti和Al的高值层位中存在较多不溶于酸的粉尘颗粒,与春季合肥地区收集到的北方风尘颗粒形貌特征相近,粒径相对较小,也与季风携带沉降于朝鲜半岛和南海北部海域的风尘形貌相似;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粉尘颗粒物成分以硅酸盐岩和石英为主,很可能是东亚冬季风携带下源自亚洲大陆的沉积;沉积物中Ti和Al的含量变化可以用于指示历史时期南海中北部海域陆源粉尘颗粒的沉降通量。  相似文献   
995.
罗布泊干涸时间讨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罗布泊干涸时间过去被许多人认为是1972年,但美国近年公开的其第一代侦察卫星CORONA影像显示,它1961年已干涸:另据1958航测1963出版的1:10万地形图,被称为大耳朵湖区的罗布泊,有面积超过5000km^2的水面。据此认为罗布泊是1958一1961年间迅速干涸的。但通过水量平衡计算、盐壳特征及影像分析,对1958年淹没区如此巨大提出置疑。若置疑成立,那大耳朵湖区的盐壳及其在卫星影像上表现山的纹理,就可能不是在1958—1961年间由湖水的迅速干涸而形成。它可能是在更早的时期,例如是全新世晚期以来,由当时作为一个盐湖的罗布泊,逐渐干缩(干缩过程有反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6.
湖泊、水库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已成为近年来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根据实测资料,采用水质综合评价模式对新疆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现状给出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依据的水质综合特征模式。该模式给出的信息量大,表达直观,不仅能给出各水质参数的水质类别,确定水域类别依据的参数,还能给出超Ⅴ类水质参数的超标倍数。对湖泊、水库的营养状态做出评价,对于近一步研究湖、库水环境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李国元  唐新明 《遥感学报》2022,26(1):138-147
卫星激光测高数据在湖泊水位测量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独特优势,本文针对国产高分七号卫星上装备的线性体制全波形激光测高仪,开展在大型湖泊水位测量方面的应用探讨.介绍了高分七号卫星的基本参数,并与其他类卫星做了对比,分析了影响湖泊水位测量精度的卫星侧摆、大气散射、回波波形饱和等因素,研究了湖泊水面激光点的提取方法,结合I...  相似文献   
998.
日前,由英国南极局科学家史密斯博士率领的4人科学考察队,开始对南极冰盖下隐藏的湖泊进行探测。这一大小大约相当于英国的Wind-ermere湖的南极冰下湖泊,可能含有对地球生命、气候变化和未来海平面上升等研究有价值的线索。科学家们目前对这一隐藏在冰下的湖泊已经有了一个大约的认识:它位于南极冰表面以下3.2km处,窄长的形状,面积大约18平方公里;对湖泊深度的最初探测结果是105m,表明湖泊水体深厚,因而是未来研究微生物生命和获得气候记录的理想之地。为此英国有关部门制定了令人激动的考察计划,史密斯博士带队开始进行的探测是该计划的第一步。如果进展顺利,下一步将进行钻孔探测,对湖中水体进行采样,英国希望最早在2012~13年完成采样探测。  相似文献   
999.
基于RS/GIS的西藏地区湖泊变化动态监测及气候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70年1∶10万地形图、20世纪70年代末MSS遥感图像、80年代末TM遥感图像和2000年左右 ETM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了4期湖泊数据,结合 1965~2002年来温度、降水和前人资料,分析了西藏地区湖泊分布及30年来湖泊变迁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内陆湖泊对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变化有着敏感的响应,研究区内的湖泊在20世纪80年代末萎缩比较明显,2000年以来西藏湖泊出现全面扩张的趋势.湖泊变迁的地区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藏北南部大湖区"的湖泊群和喀喇昆仑山地区湖泊群持续扩张,藏北地区分布的中小型湖泊受温度升高影响最大,气候变化是湖泊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而湖泊的地质、地理条件和补给方式等特征决定了湖泊的变迁类型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寻求解决辽河盆地杜229断块超稠油油藏在开采过程中水侵严重影响生产的问题,通过研究该区块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断层在超稠油成藏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该区块的边界断层对油气成藏起侧向封堵作用,后期小断层使油藏复杂化。根据水性分析和示踪剂监测资料,推断水侵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断层的不封闭。建议在以后超稠油开发生产中,生产井段要距不封闭断层70 m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