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3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767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297篇
地质学   2278篇
海洋学   350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143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城市桥梁地震碰撞反应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地震时城市桥梁会因邻跨之间的碰撞而发生灾害.本文从桥梁碰撞的模拟模型、发生条件、影响因素、碰撞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防止碰撞的措施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城市桥梁碰撞地震反应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桥梁碰撞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并使得桥梁的地震反应更加复杂、呈现非线性;要准确评价桥梁地震碰撞反应需要建立更精确的模拟模型;选择合理的邻跨间距和支座宽度以及安装合适的消能减震装置,可有效地减小桥梁的地震碰撞反应.  相似文献   
992.
资料集锦     
《地理教学》2005,(1):42-42
“大碰撞”前青藏高原就存在 明年我国将钻第一口可燃冰探井  相似文献   
993.
路遥 《地质与勘探》2005,41(3):91-91
软土地基处理不当引发的桥头跳车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顽症之一,如今克服这一弊病又多了一种新工艺-Y形沉管灌注桩。这种桩的桩身带有突起的三条侧棱,加上桩顶配有一个宽大的桩帽,整个桩的外形就象一枚巨大的水泥“鞋钉”。  相似文献   
994.
东准噶尔贝尔库都克锡矿成矿年龄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东准噶尔地区的贝尔库都克锡矿产于晚石炭世花岗岩中,是石英脉型-云英岩型锡矿床,石英脉中白云母钾氩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296.3 M a±2.6 M a,反映成矿的时间,并证明成矿作用确实发生在陆陆碰撞过程。云英岩中的白云母钾氩年龄只有177.9M a±2.6 M a,低于实际形成时间的年龄值,反映了成矿后研究区构造热事件的干扰。  相似文献   
995.
对形成于大陆碰撞带内的川西碳酸岩进行了详细的Pb-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川西碳酸岩具有非常负的εNd值(-3.2~-18.7)和高的(^87Sr/^86Sr)i值(0.706020~0.707923),以及较宽的^207Pb/^204Pb值(15.362~15.679)和^208Pb/^204Pb值(38.083~39.202)的特征,明显不同于世界上由非造山作用形成的碳酸岩.它们的Sr-Nd、Pb-Pb、Sr-Pb和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大多数碳酸岩来源于EM Ⅰ与EMⅡ之间的一种混合地幔,与元古宙不同质量比的深海/陆源沉积物和下覆的似MORB由俯冲作用引起的洋壳的再循环有关,而少数碳酸岩则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结果.此外,通过动力学背景分析可以得出,富集地幔EM Ⅰ与EMⅡ之间的熔融产生了川西碳酸岩以及同时代的富钾岩浆岩,这种熔融可能是由于印度大陆板片与扬子大陆板片俯冲引起的新生代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产生的,并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始新世-渐新世分界线的从转换压扭变形向转换张扭变形的转变过渡的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996.
西藏曲水碰撞花岗岩的混合成因:来自成因矿物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西藏曲水碰撞花岗岩地处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中部,呈东西向平行雅鲁藏布缝合带分布.该岩体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主,其次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岩体内普遍发育微粒镁铁质包体.对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微粒镁铁质包体的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1)斜长石发育环带且边缘和核部偏基性,幔部酸性;(2)斜长石斑晶边缘常含有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包体;(3)钾长石X射线结构分析显示自核部向边缘温度呈现逐渐升高的特点;(4)长石矿物中普遍含有较高的Cr、Ni、Co元素,明显不同于壳熔花岗岩;(5)角闪石、黑云母矿物MgO含量高于典型壳熔花岗岩;(6)包体中发育针状磷灰石和角闪石,显示为岩浆淬冷的结果.上述特征不可能用正常岩浆分异作用来解释,而更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采用矿物温压计所得到的结果也符合混合后的岩浆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7.
准噶尔是新疆北部古生代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为特征,是中亚造山带中显生宙陆壳生长作用非常显著的地区之一。根据新近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并参考已经发表的锆石U-Pb年龄,本文重新厘定了准噶尔晚古生代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时限。按照最新的国际地质年表中石炭纪和二叠纪划分方案(Gradstein et a1.,2004),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是从早石炭世中-晚维宪期开始、于早二叠世末期结束的。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发生在330-265Ma之间,而西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时限在340-275Ma之间,持续时间分别约65Ma。但是,在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集中在330~310Ma和305~280Ma两个时段发生,而在西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高峰发生在310~295Ma之间。准噶尔晚古生代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在空间上没有受到重要地质界线(如蛇绿岩带)的分隔控制,在有的地方花岗岩还可以侵位在蛇绿岩带之中。而晚古生代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不但在准噶尔分布广泛,而且在准噶尔北邻的阿尔泰造山带和南邻的天山造山带中均有出现,具有广泛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998.
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生代两类埃达克岩的构造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新几内亚安山岩的化学分析数据与典型埃达克岩进行对比,讨论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环境意义。对比结果表明: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微量元素特征为高锶(一般>于400×10-6),Sr/Y比值平均>41.7,重稀土元素Y和Yb含量很低(分别为≤20×10-6和1.9×10-6)。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Sr,Ba正异常峰和明显的Nb,Th负异常。稀土元素表现为LREE富集模式,(La/Yb)N比值平均为2.19~18.69。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的M g#值>0.45,87Sr/86Sr值一般<0.7045与典型埃达克岩一相致。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分别位于弧-陆碰撞带大地构造环境中的大洋岛弧和大陆边缘造山带中。埃达克岩的分布区域与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和浅成热泉金矿的成矿带的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9.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矿区构造线主要分为近NS向、NW向和NE向3组,其中NW向构造线控制了矿区的构造格架。构造变形主要经历了同生期裂陷、造山期挤压、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和岩石圈伸展等4个阶段。盆地裂陷期间(D2-T2)形成的同生断层为后续的构造活动提供了最初的构造薄弱面,并成为主要的热液通道;造山期挤压期间(T3)形成了矿区最为明显的近NS向和NW向大型倒转褶皱和逆冲断层以及配套的NE向右旋走滑断层;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期间(J1)形成走向NE的叠加褶皱,并在F2-F3"X"型断裂系上形成近EW向的拉张区,矿质沿着拉张的空间沉淀就位;燕山期(J2-K)岩石圈伸展,形成小规模的近水平逆断层。上述4个主要构造变形阶段与右江盆地的裂陷-闭合-坍塌的发展演化历史相吻合,成矿发生在由挤压向拉张过渡的构造体制转换阶段。造山期逆冲作用形成的构造闭圈和后碰撞造山期间挤压向伸展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局部张性构造环境是矿质得以大量聚集、沉淀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构造成矿作用是锦丰(烂泥沟)金矿单一矿体垂向延深1000m以上的主要制约因素。构造成矿的观点将为在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带的深部找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作者介绍了浅层和深层垂直埋管换热器的数学模型。根据设计的数学模型可以得出:1)流体流速,2)热源温度,3)根据换热器出口循环水的温度和从地下提取的热能的总量以及地表有效热能的总量,确定某一换热器的几何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