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6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中尺度自动站加密资料、雷达和卫星资料以及NCEP全球分析资料,诊断分析1818号台风"温比亚"登陆前后大暴雨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台风登陆前后,降水具有时间集中、局地性强、雨强大等中尺度降水特征,强降水集中在距台风中心100 km以内的台风前进方向的左前部和后部,主要由两个移动性雨团和1个相对少动雨团产生,距台风中心25~50 km的降水量中心小时降水量普遍较大;(2)杭州湾区域地面辐合一方面加强了低空水汽辐合,另一方面促进了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使得中尺度对流雨团在宁波东北部至舟山一带发展加强,同时引导气流偏弱和地形作用导致台风在舟山附近移速减慢,延长了影响时间,造成了杭州湾附近区域的大暴雨;(3)地面辐合的增强和减弱对应于其后1 h降水的增大和减小;水汽通量散度的减小、增大与降水的增大、减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水汽通量散度在-16×10~(-5)g/(cm~2·hPa·s)以下的时段降水较强;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所对应区域未来6 h有强降水,垂直螺旋度的减小对应于该区域其后6 h降水的减弱。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5—2019年辽宁省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和1605个自动站的分钟级降水资料,统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和短时大暴雨年际变化和时空分布,分析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高分布区、易发时段。结果表明:2015—2017年辽宁省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站数逐年递增,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发布站数为147个;2015—2018年预警信号准确率提升,提前时间略减少,最低值为2018年,提前时间为19 min;2019年比2018年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站数减少59个,提前时间增加29 min;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空间分布为东南部地区多、中部地区少;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多在夜间发布;在辽宁省发布的50%以上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中,降水量达到预警发布标准的时间滞后于最大雨强出现时间90 min,最大雨强出现时间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的重要指标。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服务效果,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应充分考虑最大雨强出现时间、发布时机、短时大暴雨高发区及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次引发极端降水事件的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阳  孙燕  蔡凝昊  苏翔  史达伟 《气象》2019,45(2):166-179
利用NCEP0.25°×0.25°再分析数据和多种观测资料,对2017年6月9—10日在苏皖地区引发区域性大暴雨并在江苏数个观测站造成极端降水事件的江淮气旋过程(简称"0609"过程)进行了分析,从气旋的生成、发展、冷暖锋和相当正压性等方面与前一次降水较弱的江淮气旋过程(同年6月5日过程,简称"0605"过程)进行了对比,结论如下:(1)对流层高层正涡度平流及出流区引发高空辐散场,继而导致对流层低层动力减压,是"0609"江淮气旋的启动机制,而"0605"过程对流层低层强盛的暖平流引起的上升运动导致了气旋的生成;(2)对锋生函数的计算表明"0609"过程锋生作用较"0605"过程更强,前者暖锋锋区较后者更为陡立且在一定区域内缓慢移动,暖锋附近及暖区一侧上升运动更强且更为深厚,以上因素直接导致了"0609"过程区域性大暴雨的发生;(3)相对涡度和纬向风0值线的垂直分布表明,"0609"过程气旋在700 hPa以下表现为集中的涡度柱形态,强度较大,系统随高度几近垂直分布,相当正压结构十分明显,而"0605"过程气旋涡度柱仅存在于850 hPa以下,强度较弱,相对涡度和纬向风0值线随高度北倾,斜压性明显;(4)"0609"过程强降水引起的潜热释放通过涡度混合加强了气旋,加强的气旋又增强了降水,降水和气旋之间建立了类似于"CISK"机制的正反馈过程,这可能是"0609"过程气旋表现出较强正压性的原因,说明了江淮气旋发展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逐时FY-2红外云图、自动站等资料,对2011年6月14-16日广西北部出现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中尺度特征及稳定度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下,伴随高空低槽、低涡切变和地面静止锋的共同影响,激发中尺度天气系统在桂北形成强降水;中-α系统,即包括低层切变形,低空西南气流等,对输送水汽,造成低层强烈的辐合上升,释放潜热,激发中小尺度系统的扰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12小时雨量中心的形成受中-β系统的影响,暴雨多出现在中-β尺度扰动中心附近及其前部的暖式切变线上;稳定度的变化过程与暴雨的发生发展,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叶树春  周武  蔡晶 《广东气象》2011,33(6):8-1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1°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等,对2009年4 月 24 ~25日广东出现的一次区域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辐散、高空槽过境与低层低涡东移耦合,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在广东中心部地区交汇,形成明显的气旋性辐合,促进了强降水的发展;弱冷空气入侵触发了此次降水过程,而低空西南急流...  相似文献   
6.
2010年7月19日新乡大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和NCEP全球最终分析资料(FNL),对2010年7月19日新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南涡与副高相互作用的天气形势下,中低层切变线等影响系统造成了这次区域性大暴雨;对流层中低层副高外围强盛的西南急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大暴雨区并在此汇集,造成新乡地区上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疆2007.07.17大暴雨过程的T213产品物理场进行解释分析,根据揭示其动力、热力和水汽场特征,进而找出新疆大暴雨天气预报的指标。结果表明:新疆2007.07.17大暴雨天气发生在对流层中层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对流层中低层Ω型θse高能舌中心附近以及对流层中低层偏东气流与中层偏南气流和高层偏北气流交汇处的重合区内;而对流层中低层东路水汽的输送对大暴雨的贡献最为重要。T213产品的涡度、散度、垂直运动、风场、流场、水汽通量、比湿、T-Td场在预报时效上与暴雨区一致;假相当位温场、水汽通量散度场在预报时效上超前于暴雨。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风廓线雷达等多种非常规探测资料,对江西省2013年6月29日暖区大暴雨进行分析,并对比6月28日锋面暴雨,归纳总结短时大暴雨发生的一些前兆信号及可用指标。结果表明:1)风廓线雷达能直观反映暴雨区附近中小尺度扰动、近地面弱冷空气入侵、急流脉动发展等特征,1.5—4 km高度层出现16 m/s以上急流对暖区暴雨发生有利,对强降水的发生有1—3 h提前指示作用。2)0.5—1.5 km高度层正的风垂直切变带对应降水发生发展,正速度带中大于4 m/s风速切变对应下游降水加强。3)PWV值在强降水发生前常出现持续上升或波浪上升。PWV值达到65 mm且维持较长时间,同时配合动力触发条件,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PWV值低于60 mm并持续性下降,对应降水趋于减弱停止;强降水落区出现在湿舌前端的PWV等值线密集区内。4)此次强降水主要发生在TBB小于-40℃区域前端的等值线密集区和地面辐合线附近,且地面辐合线的强度、移向与新生单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强回波不断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合并加强形成"列车效应",雷达回波上逆风区、急流核、速度对等特征的出现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  相似文献   
9.
叶斌 《国土资源》2012,(9):37-38
8月3日至4日,鞍山市下辖的海城市遭遇了有气象和水文记录以来最大暴雨袭击,交通、通讯、电力全部中断,受灾严重,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威胁和影响。灾情就是命令,鞍山市局按照鞍山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向海城市孤山镇拉木房村派出了20人的抗洪救灾工作队.并立即开展工作,夺取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0.
地形对门头沟一次大暴雨动力作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2年6月24—25日,北京门头沟附近发生了一次大暴雨过程。为探讨地形在本次过程中的动力作用,采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模式,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控制试验采用27、9 km双重单向嵌套网格,网格覆盖范围约为3000 km×3000 km、900 km×900 km。两层网格均采用全物理过程,使用的都是全球30″的地形资料。在控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3组敏感性试验:第1组试验采用干过程模拟,即不考虑凝结潜热的作用;第2组试验将地形整体向东/西平移1°;第3组试验是将门头沟西部的局地地形抠除一部分。试验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凝结潜热作用时,东南风气流仍然可以爬升到2 km以上,超过了大气的抬升凝结高度,证实了地形的动力作用是本次大暴雨的触发机制;将地形向东/西平移1°后,由于大气的对流稳定度发生了改变,模拟的降水强度和落区也发生了变化,表明山坡和山顶的对流不稳定大气是导致本次大暴雨的必要条件;抠除局地地形后,模拟的降水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再次证明大暴雨是在多尺度地形以及一定的天气系统配置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