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海洋学   1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口滨岸潮滩底栖泥螺受铅污染的急性毒理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铅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24h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泥螺的半致死剂量是0.275g/L,全致死剂量是11.5g/L;对泥螺体内重金属累积量的分析表明:泥螺体内Pb的含量随试验组浓度的增高而增多,试验组的Pb浓度和泥螺累积的Pb含量符合三次函数;泥螺体内Pb的增加对泥螺富集Cu、Zn的影响是使其富集量有所下降,在浓度为4g/L时稍有回升;Pb含量的增加对泥螺富集Cr的影响是在浓度为0.1 1 8g/L时出现富集较大量,说明底栖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元素问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泥螺行为与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怀平 《海洋科学》2003,27(1):69-71
泥螺自3月底到11月底的8个月中都能进行繁殖,而且在5,6月和9,10月具有两个明显的繁殖高峰。泥螺以胶状卵群的形式产出受精卵,卵群为圆球形,分为内、中、外三层。卵群中充满了胶质,对胚胎发育起着营养和保护作用。泥螺卵群的大小和怀卵量的高低既与亲体的生理状况有关,又与水温、降雨、台风等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几种药物对泥螺卵群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根据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9月间对浙江北部沿海婆罗囊螺资源生态调查与实验生态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敏感药物选择与区域应用实验所获资料 ,以婆罗囊螺繁殖盛期优势群体与同时期滩涂养殖主要经济种类泥螺、彩虹明樱蛤优势群体间生态耐受特性比较为基础 ,通过建立基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基础之上的婆罗囊螺生态敏感因子确定方法 ,对婆罗囊螺生态敏感因子及其敏感度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婆罗囊螺6h内温度、盐度及酸碱度的最大生态幅分别为 0— 40℃、5— 65和 3.92— 9.5 ,最适生态幅分别为温度 1 0— 30℃、盐度 1 7— 35和酸碱度 5 .5— 9.5 ;各实验动物对温度、盐度及酸碱度的生态敏感度指数分别为 :婆罗囊螺呈酸碱度 >温度 >盐度 ,泥螺呈温度 =盐度 >酸碱度 ,彩虹明樱蛤则表现为温度≈酸碱度≈盐度 ;各实验生物间对温度、盐度及酸碱度生态敏感度指数分别表现为 ,温度呈彩虹明樱蛤≈婆罗囊螺 >泥螺 ,盐度呈泥螺 >彩虹明樱蛤≈婆罗囊螺 ,酸碱度呈婆罗囊螺 >泥螺 >彩虹明樱蛤。在讨论并设定酸碱度作为婆罗囊螺生态敏感因子的同时 ,为不影响涂泥底质安全 ,保证泥螺和彩虹明樱蛤的正常存活 ,确定酸碱度对婆罗囊螺的有效作用水平为 9.5— 1 0。  相似文献   
5.
泥螺(Bullacta exarata)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成功引入的滩涂养殖种类, 为当地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对其生态影响还了解不多。为了解该区域泥螺体内重金属含量并评价其生物质量, 于2012年8月对该区域进行泥螺和沉积物样品采集调查和分析。采用富集系数K、残留量指数I以及金属污染指数IM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及泥螺体内6种重金属含量均相对较低, 多数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第一类。泥螺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K有明显差别, 其中对Cu 和Cd 的富集能力最强。残留量指数I富集系数K及金属污染指数IMP均表明,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螺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均较低, 说明该海域泥螺未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根据国家生物质量标准分析,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螺的生物质量总体较好, 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总体上与海水中重金属含量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三唑磷在养殖泥螺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浙江省慈溪市三北镇泥螺养殖场养殖过程中使用的三唑磷进行了最终残留和消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三唑磷1周后,其在泥螺中的残留量达到最高值,从第二周起,逐渐消解,至30d左右时残留量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建议在泥螺养成过程中少用或禁用三唑磷。在没有替代药物的前提下,施用该农药还应控制剂量,最好只用于清涂,用量以施用750mL/hm2体积分数为20%的三唑磷乳油为宜,且其在水产品中最高允许的残留量为0.10mg/kg,安全期间隔为30d。  相似文献   
7.
应雪萍 《海洋科学》2007,31(10):41-46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泥螺(Bullactaexarata)肝胰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泥螺的肝胰腺主要由4类细胞构成:泡状细胞(B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B细胞大,长柱状,胞质中有许多消化泡;R细胞的脂滴数量多,体积大,具少量的线粒体;F细胞含有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结构,但脂滴的数量远远少于R细胞。E细胞为多边形,核大而圆,粗面内质网少,线粒体小而狭长。根据这4种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指出了泥螺肝胰腺的功能,并探讨了肝胰腺细胞的分化序列。  相似文献   
8.
天津海岸带生物修复之后,出现了此海区以前没有的泥螺,本文针对由此产生的一些争论进行了分析。主要结合现场观测资料和已有报道,论述了泥螺的主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分析表明了泥螺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泥螺室内人工育苗各阶段的技术措施,并就如何提高卵群的孵化率、几种药物在育苗中的应用作了扼要讨论。 在人工育苗过程中,0.28-0.9(×10-6)高锰酸钾,或5-9(×10-6)福尔马林处理卵群,可明显提高孵化率,对卵群膜的溶解有促进作用,并可提高卵群孵化的同步性。在面盘幼虫浮游期及匍匐期的培养过程中,采用0.5-1(×10-6)的高锰酸钾或5-10(×10-6)福尔马林可以有效地减少育苗水池中的有害微小生物。  相似文献   
10.
泥螺自2001因养殖目的引入黄河三角洲以来,随着分布范围的扩大和种群数量的增长,已成为当地潮间带的关键种。泥螺给当地民众带来较高收入,但其对底栖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还不清楚。为了明确该种群的生物扰动对底栖微藻和微生物的初级生产,以及对水体-沉积物界面营养盐交换的影响,开展了该项实验。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泥螺能显著影响沉积物-水体界面的溶解氧DO通量;在黑暗及无生物处理组的恢复期,泥螺能显著增加两界面间氨氮的通量。底栖微藻和小型生物在黑暗条件下也能增加氨氮的通量;但在有光照条件下,上述微藻和小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物-水体界面间溶解氧和氨氮通量的影响不明显。实验结果为更深入理解泥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