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质学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梅芬 《地理教学》1999,(2):21-21,33
蝗灾与水灾、旱灾自古以来并列为三大灾害。蝗灾时.数千里间草木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灾害。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2600多年时间内,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19世纪末,我国一群飞蝗危害面积达5800平方千米.高度超过1000米,总重量测算为4400多万吨.过境时遮天蔽目.太阳为之失色。东非曾有一群飞蝗以30米的厚度.1500米的宽度前进,待9小时后才飞过这个地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蝗灾动态的社会影响及生态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水、旱、蝗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其中尤以蝗灾为甚.水旱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而蝗灾与气候环境的相关研究复杂且不足.因此,本文首先基于系统收集的飞蝗史料构建中国历史蝗灾记录数据库,建立不同时空尺度的蝗灾年份、等级、频数和县次序列;然后以蝗灾序列为主线作了一系列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进而探索中国历史时期蝗灾大发与频发的社会影响和环境意义,并给出科学的生态解释,以期为探究"气候-灾害-社会"之动态巨系统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53—2000年河南省东亚飞蝗的发生时间序列资料,做了飞蝗大发生年的游程检验,结果表明,1953—2000年间河南省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年是随机出现的。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中国农业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基于史料文献收集了明清时期安徽历史蝗灾记录,通过构建10 a尺度上的蝗灾频次序列和1 a尺度上的蝗灾县次序列,在县域尺度上绘制了蝗灾指数分布图,探讨了蝗灾演化时空动态过程。通过引入饥荒、米价以及疫灾序列分析了蝗灾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古代社会对蝗灾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 明清时期安徽境内共发生181次蝗灾,每3.2次/10 a,累计653个受灾县次,平均3.6县/a;安徽地区发生了5次大蝗灾事件,这与同时期的干旱密切相关;安徽长江以北地区的蝗灾指数高于南部山区,地形、水旱灾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影响蝗灾指数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蝗灾对社会产生了复杂深远的影响,是引发饥荒的重要因素,并间接导致瘟疫现象。蝗灾大范围出现后导致短期内米价暴涨,增加社会不稳定性。政府的捕蝗救灾的方式与能力直接影响群众的生存状况,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综合看来,蝗灾会对农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产生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历史文献中的蝗灾记录,重建了1470~1949年山东省蝗灾县数序列。结果表明:1470~1949年,山东蝗灾规模没有显著的增减趋势,而是呈准周期性变化,其中主要周期为:2~3年,准5年,10~11年,16~18年,26~28年,80~100年。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温度变化与蝗灾规模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关不显著,但温暖气候却是蝗灾大爆发的必要条件,而寒冷气候则会限制蝗灾规模。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与蝗灾县数呈显著负相关,即夏季干旱有利于蝗灾的大规模发生。尽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为的治蝗活动可能已经明显地影响了蝗灾变化规律,但未来数十年内气候持续增暖对其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草原蝗虫大暴发的气象条件及预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40年来内蒙古草原蝗虫大暴发的气象条件,发现:夏、秋季干旱和冬暖,蝗虫越冬卵的成活率高,冬季积雪对蝗卵具有保护作用,晚春的大幅度降温会导致蝗虫死亡率较高;春雨多和升温平稳能提高蝗卵孵化率;蝗卵胚胎发育期出现强降温,可明显降低蝗虫的出土率;蝗蝻期怕寒潮和强霜冻,一旦进入4龄期以后,蝗虫便具有了自主躲避外界不利条件的能力;越冬卵、胚胎发育阶段及蝗蝻3龄期以前的气象条件,对蝗虫的大暴发有重要的影响,可据此对蝗灾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7.
上蔡县1994年夏末秋初出现的蝗灾,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降水量在连年偏少后本年度继续偏少,气侯偏干偏旱有利于其孵化滋生;暴雨少且雨强小,自然抑制力下降有利于其蔓延;气温偏高有利于其繁殖;土壤湿度小有利于其栖息;晴朗微风、光照充足有利于其群聚迁移。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京津冀地区蝗灾的时空特征及环境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孔冬艳  李钢  陈海 《古地理学报》2017,19(2):383-392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是中国的小冰期,也被称为方志时期,蝗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且记录丰富。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蝗灾暴发的主要源地,对其开展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基于明清时期的文献资料,从灾害地理学的视角,借助数理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京津冀地区蝗灾等级、频数和县次序列,揭示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解析其成因。结果表明: (1)明清时期京津冀地区蝗灾平均1.8 a一遇,年均受灾3县次;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半年的三月至八月,其中六月和七月是蝗灾暴发的峰值月份,而冬半年的九月至次年二月较少;(2)蝗灾等级以Ⅱ级和Ⅲ级为主,平均等级为2.17;“十年蝗灾频数”和“十年蝗灾县次”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3)蝗灾代际县次变化,夏蝗县次多于秋蝗县次,且次年夏蝗的发生与上年暖冬并未良好对应;(4)小波分析指示蝗灾存在100a和30a的主周期和53 a、17 a和11a的次周期;(5)蝗灾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东南远多于西北,受地形起伏和水系格局的影响较大;(6)蝗灾的发生与温度关系不明显,但与旱涝关系密切,并与Nino3指数有良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9.
张杰  张旸  赵振勇  李敏 《干旱区地理》2019,42(3):590-598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系斑翅蝗科Oedipodidae飞蝗属Locusta Linnaeus洲际性农业重大害虫,在我国主要包括东亚飞蝗L.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亚洲飞蝗[WTBX]L.migratoria[WTBZ] (Linnaeus)和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掌控飞蝗灾害的地理空间分布并预测起潜在的适宜分布区,对于我国飞蝗灾害的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三种中国飞蝗灾害记录地理信息和生物环境环境因子参数,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 和地理信息技术(GIS) ,在3 km×3 km尺度上对三种飞蝗灾害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空间格局梯度、灾害风险概率和风险等级进行了模拟预测与分析,并对影响分布的关键生物气候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蝗灾害风险区的地理分布模拟结果与历史记录完全符合,ROC检验表明MaxEnt 模型预测可靠性极高。三种飞蝗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在中国的灾害风险区总面积依次分别为315.87×104 km2、395.80×104 km2和125.00×104 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3.43%、41.96% 和13.25%。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的灾害风险区存在75.8×104 km2的空间重叠,主要分布于我国农牧交错区及以南区域。三种飞蝗灾害风险区的地理梯度与分布格局与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高度吻合,其地理分布格局表现出显著的经度和纬度空间梯度异质性。刀切法检测(Jackknife test)表明,三种飞蝗灾害的主导生物—气候影响因子的不同导致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显著差异,表明蝗灾爆发概率同时受到各自不同飞蝗物种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与地理空间隔离作用的共同制约。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飞蝗灾害的跨界联合全程防控、区域联网监测联控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蝗虫是新疆农牧业生产的严重害虫之一,它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位于阿勒泰西部3个典型蝗区,即哈巴河县、吉木乃县、布尔津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合成分析和距平分析方法,研究温度、降水和日照对蝗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秋季的高温少雨有利于蝗虫的生长发育,而低温多雨不利于蝗虫灾害的发生,冬季降雪量少不利于蝗虫灾害的发生。利用Mann—Kendall方法对蝗虫发生面积进行突变检测;最后利用R/S方法分析未来蝗虫发生面积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