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 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 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 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 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 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 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 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rainfall over southwest China (SWC) during spr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in the Pacific are analyzed, based on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6 stations in SWC between 1961 and 2010,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Hadley global SST data. Sensitivity tests a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response of precipitation in SWC to SSTAs over two key oceanic domains, using the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del ECHAM5.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rainfall over SWC in spring is very significant. There are strong negative (positiv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over SWC and SSTAs over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the mid-latitude Pacific) during spr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local rainfall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is suppressed, and a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circulation anomaly is produced, while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in the mid-latitude western Pacific occurs, whe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STAs are in a cold phase in spring. Anomalous northerly winds appear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SWC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of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while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appears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 trough over the Bay of Bengal enhances the southerly flow in the south of SWC. The trough also enhances the transport of moisture to SWC. The warm moisture intersects with anomalous cold air over the northeast of SWC, and so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during spring. 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 the impacts of the mid-latitude Pacific SSTAs on rainfall in SWC during spring are not significant, because the mid-latitude Pacific SSTAs are affected by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SSTAs; that is, the mid-latitude Pacific SSTAs are a feedback to the circulation anomaly caused by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SSTAs.  相似文献   
3.
利用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的best-track热带气旋信息数据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平衡反馈(EFA)以及广义平衡反馈分析(GEFA)方法,结合EOF,探讨海温异常模之线性作用及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GN)变化的影响。单个海盆SSTA模的EFA结果显示,TCGN对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经向模(TP2)、北太平洋第二模(NP2)、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模(IOBM)、北大西洋第一模(NA1)及第二模态(NA2)的反馈响应显著。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TCGN变化与热带太平洋第一模(TP1)、IOBM、NA1有显著的统计关系。GEFA的结果显示,IOBM和NA1对TCGN变化的强迫作用通过0.1以上的显著性水平检验。GEFA与EFA的差异反映了TP2、NP2和NA2分别受其它海盆的影响明显;GEFA与多元回归结果的差异反映了TP1具有强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表明GEFA能够鉴别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新  朱定真  耿慧  方珂  李明星 《气象科学》2003,23(2):217-223
本文通过对目前IP业务技术发展的回顾,讨论了国内第一家宽带网上视频点播气象网站(SCANWEATHER.COM看天气)的开发基础,介绍了网站的整体结构、建设思路及实现方法、信息流分类、视频业务类型和网站系统的平台设计原则,以及目前网站栏目内容。  相似文献   
5.
浅谈气象电视专题片创作的感觉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珂 《气象》2002,28(S1):57-59
作为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要训练感觉的敏锐性,培养自己情感强度和层次,在感受的独特性以及感受的深度、广度、灵敏度上不懈的追求。作者对创作者把握事物的客观性,艺术的提炼和再现事物的原貌,并让创作作品的感觉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并对如何在电视气象专题片制作中,合理、艺术地将创作者的感觉渗透到创作过程的每个环节作了相应的表述。  相似文献   
6.
马圆  余锦华  方珂  董晓云 《气象科学》2020,40(2):264-269
采用1949—2016年7—8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及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中国气象局(CMA)上海台风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研究大气环状模(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CGT)与中国大陆地区登陆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频数气候变化的关系。定义200 hPa经向风经验正交展开(EOF)的第一模态为CGT,其时间系数为环状模指数(Circumgolbal Teleconnection Index,CGTI)。CGT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有5个异常中心,CGTI在1949—2016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存在一个2~3 a的周期振荡。CGT与大尺度环流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CGTI与中国大陆登陆TC频数气候变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即CGTI表现为正异常时,登陆中国大陆的TC频数增加,反之减少。当CGT表现为正位相时,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急流南侧的反气旋切变增强,使TC登陆过程的活动区域200 hPa的辐散增强,此外,对流层高层Rossby波能量向南传播增强,形成波通量辐合,导致东风异常,产生了东风异常的引导气流和纬向风垂直切变,东风切变使得切变减小,增加了TC登陆中国大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浙江省自动站雨量及风场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及FY-2G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逐小时资料,对2021年6月12—13日浙中北地区入梅后首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浙江梅雨特征不典型,局地短时暴雨特征明显,此次暴雨过程亦呈现出极强的对流性质;彼时中高层环流形势呈两槽一脊,中低纬南亚高压较稳定,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中心气压576 hPa,脊线在约26°N附近,与700 hPa切变线位置相对应,较典型梅雨形势略偏北;暴雨发生时段副高有所南退,浙江上空处其边缘,且北方弱冷空气渗透南下,浙中北地区不稳定能量充沛;此次过程存在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中低层气旋式辐合、高层辐散抽吸,且整层可降水量充沛,水汽主要来源于华南沿海低值系统,边界层辐合线是局地暴雨的主要触发机制;此外,红外云顶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中心数值越低、等值线梯度越大,对应小时降水越强,且TBB最小值的出现较暴雨提前约1 h,故可以TBB为指标预报强降水的落区和时间。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雪灾变化对热带海洋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台站日积雪观测资料及 Hadley 中心海温月平均资料,在分析高原雪灾频数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基础上,利用ECHAM5 模式进行雪灾变化对热带海洋关键海域 SSTA响应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1978-2014年青藏高原冬半年雪灾频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幅为3.4次/(10 a),尤以1998年后极为显著。雪灾空间上表现出自北向南递增的分布形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及嘉黎地区,而柴达木盆地及青海东部农业区为雪灾发生低值区。(2)雪灾频数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相关显著,敏感性试验表明,在 El Niño模态强迫下,东亚大槽偏弱,新地岛及乌拉尔山地区形成阻塞高压,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从西伯利亚通道南下,在高原堆积,阿拉伯海暖湿气流经伊朗高原输送至青藏高原;而在印度洋偶极子型海温模态强迫下,中纬欧亚大陆显示正异常,形成高压,同纬度西北太平洋强的负异常,使西伯利亚冷空气与西北太平洋南下湿润气流在南海转为偏南风进入高原,北印度洋异常气旋使部分南海-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进入高原,为高原降雪提供了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用于土壤重金属含量多光谱遥感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陕西省柞水县大西沟矿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采集土壤样本,结合在Landsat 8多光谱遥感影像上提取的辐射亮度值和光谱衍生指数,以及从ASTER GDEM提取的3种地形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建模因子,并以K折交叉验证法建立了砷、铜、铅3种重金属元素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CART模型,可见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适用于在小样本情况下的矿区重金属含量反演。经现场调查,空间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较符合,证明了基于多光谱遥感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在矿区土壤重金属反演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70—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HAM4模式,研究了各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1998和2016年这两个超级厄尔尼诺衰减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及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在1998与2016年几乎相反的SSTA型态是导致TC生成频数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热带和北太平洋SSTA在1998与2016年均分别在珠江三角洲和日本以南形成气旋性环流。1998年8月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SSTA产生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响应强于太平洋SSTA产生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使西北太平洋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减少TC的生成。2016年在三个大洋SSTA共同作用下,西北太平洋受异常气旋控制导致TC生成频数偏多。太平洋经向SSTA模在北半球副热带强迫出东西反向的跷跷板形势,在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产生的响应与实际变化相反,因此太平洋经向模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没有正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