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兰州市取暖期可吸入颗粒物中单颗粒矿物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兰州市2005年冬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单颗粒的矿物组成,用能谱扫描电镜识别和统计了兰州市区(东方红广场)和郊区(榆中县)两个采样点的单矿物颗粒。结果在市区样品中识别出方解石、伊/蒙混层、石英、斜长石、伊利石、石膏、绿泥石、高岭石、浊沸石和钾长石等21种矿物,前7种占统计总量的75%以上;郊区样品中识别出20种矿物,以方解石、石英、伊利石、绿泥石、斜长石和伊/蒙混层为主(占70%以上),与市区相比缺少钾石膏、金红石和水铝酸钙而增加了硫酸镁和磷灰石。总体来看,大气PM10中的矿物颗粒可分为粘土类、长石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氧化物类和其他六类,以粘土类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约占60%);冬季市区颗粒物表面的“硫化”现象较郊区严重;这些矿物颗粒主要来自地表土,人为排放和大气中二次化学反应生成的矿物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冬季气溶胶中有机物所占比重大,对其气候效应、人体健康及大气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是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探究冬季灰霾主要有机单颗粒类型及耐热性,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发现北方冬季灰霾中一次有机颗粒较为普遍,根据内混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差异将其分为三种:有机物–矿物颗粒(3%)、有机物–烟尘颗粒(16%)和有机物–二次无机盐颗粒(81%)。此外,本研究还使用管式炉对采集的大气单颗粒样品进行高温加热,再利用透射电镜对加热后的几类典型有机单颗粒形貌和组分特征进行原位跟踪分析。结果显示,近圆形一次有机物经过300℃和500℃加热过程之后,形貌特征无明显变化,表明该类一次有机颗粒具有耐高温特性;半透明穹顶状有机物在300℃下粒径增大且颜色更加透明,表明在此温度下该类颗粒中大部分有机组分能够挥发;将具有有机包裹层的颗粒物在室温及300℃下的形貌特征对比测量,发现虽然二次有机包裹层留有部分痕迹,但是大部分已挥发,进一步升温至500℃时,半透明穹顶状的有机物和有机包裹层在高温过程中挥发完毕。本研究证明北方冬季燃煤排放的圆形一次有机物含有大量的难挥发耐热有机组分,外场观测和实验室分析应考虑此类一次有机颗...  相似文献   
3.
李卫军 《湖北气象》2005,24(3):45-46
按照中国气象局对各级气象部门人员编制的核定,多数基层气象部门职工总量已经满编。在这种状况下,基层气象部门大量从外部门外单位引进人才是不现实的。解决基层气象部门人才问题,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按照气象工作岗位特点发现和选聘人才。  相似文献   
4.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晋东南沁水盆地是目前我国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煤层气储层主要是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煤层,这些煤层气储层的厚度明显受沉积古地理控制。本文通过对露头及钻井剖面岩石学和沉积相研究,对该区主要含煤岩系-山西组和太原组进行了岩相古地理和煤储层聚集控制因素分析。太原组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厚44.90~193.48 m,含多层可采煤层,总厚0~16.89 m,平均7.19 m,在太原组沉积期,研究区北部发育下三角洲平原相,煤层相对较厚,中部和南部为泻湖相,煤层相对较薄,东南角主要为滨外碳酸盐陆棚相,在晋城一带障壁砂坝相分布区,煤层亦较厚;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石灰岩仅在局部地区见到,该组厚18.60~213.25 m,含可采煤层1-2层,总厚0~10.0 m,平均4.20 m,在山西组沉积期,北部以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为主,中部和南部以分流间湾相为主,东南部则以河口砂坝相为主,厚煤带都位于中部和南部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总之,太原组富煤地带多与砂岩富集带相吻合,位于北部下三角洲平原和南部障壁砂坝地区,而山西组厚煤带大都位于南部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  相似文献   
5.
高斯-勒让德积分公式的优点是用较少节点数得到高精度的计算结果,但当积分区间较大时,积分精度并不理想。在一般高斯-勒让德积分公式和变步长高斯积分公式讨论基础上,提出精度更好收敛更快的求积公式并验证计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一次沙尘暴期间PM10的矿物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兰州市2006年3月31日沙尘暴期间及之前大气PM10中的矿物学特征,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带能谱的扫描电镜识别和统计了PM10中单个颗粒的微观形貌特征和矿物组成.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PM10的质量浓度是一个突增渐降的过程,沙尘暴到来时,PM10的质量浓度在短时间内增至约1500 μg/m3,然后随着沙尘暴的消退逐渐降低,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浓度值,期间主要为矿物颗粒;沙尘暴之前,PM10的质量浓度普遍高于国家二级标准(150 μg/m3),最高可达500 μg/m3,主要颗粒类型有燃煤飞灰、烟尘集合体和少量的矿物颗粒.单颗粒矿物分析表明,沙尘暴之前的非沙尘暴期,单个矿物颗粒的数量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方解石、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钙长石、钠长石、钾长石、高岭石和石膏等,沙尘暴期间,矿物颗粒中伊利石和绿泥石的数量百分比明显增加,而方解石含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The mineralogy and possible sources of spring dust particles over Beij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severe Asian Dust Storm (ADS) event occurred on 16-17 April 2006 in northern China. The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dust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ust particles of the "17 April 2006" dust storm were dominated by quartz (37.4%) and clay (32.9%), followed by plagioclase (13.7%), with small amounts of calcite, K-feldspar, dolomite, hornblende and gypsum (all less than 10%). The clay fractions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2 μm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dust storm particles by centrifuging and were further analyzed by XR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lay species were mainly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s (I/S) (49%) and illite (34%), with small amount of kaolinite (8%) and chlorite (9%).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mineralogy to trace the sources of dust particles, the XRD results of the "17 April 2006" dustfall particl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ust particles over past years.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finer dust particles represented by the ADS PM10 displayed a smaller quartz/clay ratio than the dustfall particles. The dust storm particles, either from the ADS PM10 or from the "17 April 2006" dustfall, showed a lower level of dolomite contents and lower dolomite/clay ratios compared with the non-dust storm dustfall particles. This implies that dolomite could b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dust contributions from local and non-local sources. Similar trends were found for the gypsum and the gypsum/clay ratio. Moreover, the two dustfall samples had a lower level of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s and a higher level of illite than airborne PM10, implying that the dustfall particles tend to be enriched with illite in its clay fraction.  相似文献   
8.
2002年春季北京特大沙尘暴颗粒的矿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X射线衍射(XRD)和带能谱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EDX)对在北京2002年3月20日收集的一次特大亚洲沙尘暴样品进行了分析, 获得了矿物组成及粒度分布信息. 结果表明, 此次沙尘暴颗粒中矿物颗粒达94%. XRD半定量分析显示, 沙尘暴颗粒的矿物组成主要有黏土(40.3%)和石英(19.5%), 其次有方解石、斜长石、钾长石、赤铁矿、黄铁矿、角闪石和石膏, 但其含量都小于10%. 分离出的黏土组分中伊/蒙混层矿物占78%、伊利石9%、高岭石6%、绿泥石7%. FESEM-EDX分析除了检测到那些主要类型矿物外, 还检测出痕量的白云石、黄铁矿、盐类矿物芒硝、重矿物、金红石、钛铁矿和磷灰石等矿物. 此次亚洲沙尘暴颗粒和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羽颗粒的矿物类型相似, 但是黏土矿物组成有很大的差别, 前者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 后者以伊利石为主.  相似文献   
9.
大气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载体,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大气颗粒物具有吸湿性、光学吸收和散射能力以及云凝结核活性等,对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气颗粒物进一步的长距离输送还会对区域和全球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总结了当前大气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研究进展,分析了离线和在线分析技术在大气颗粒物主要组分检测中的应用,阐述了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由于大气颗粒物污染对环境、气候、人体健康和地球化学循环等产生的影响,最后展望未来大气颗粒物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北极黄河站秋季气团传输影响下大气气溶胶数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3 年9月在北极黄河站开展了气溶胶数谱(10~400nm)的短期观测实验。数浓度小时平均值主要出现在300~400cm-3,平均值为350cm-3,高于新奥尔松Zeppelin 全球大气本底站及环北极海洋大气7-9月航测报道的浓度。大气气溶胶的三个模态(核模态、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数浓度平均分别为35、122和193cm-3。观测期间没有发生新粒子生成事件,平均数谱分布呈现双模态的分布特征,模态峰值分别出现在30nm和115nm,由积聚模态主导。平均数谱分布的几何中值粒径出现在约100~110nm。从单颗粒分析结果来看,观测期间黄河站地区大气气溶胶主要以海盐气溶胶为主,但是在来自挪威海域和北欧大陆的气团影响下,也观测到煤烟颗粒、富硫颗粒物和含碳颗粒物等人为气溶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