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在世界各大陆架海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家们取得了大量实际资料,并发表了多篇调査报告和研究成果(赵松龄,1991;秦蕴珊、赵松龄,1991;赵松龄、于洪军,1993),为查明世界各大陆架海的形成过程、地层结构、环境变迁、海面变化、岸线变迁、河道跟踪、以及地貌类型的划分等提供了新的信息,推动了世界大陆架地质学的发展。在应用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所取得的多种成果中,最为突出的研究,莫过于在世界上的若干大陆架区发现了古河道及其沉积,通过古河道的追踪又可以了解大陆架环境的变迁和海面变化的过程。所以,这项大陆架勘察技术问世以来,一直是大陆架地质勘察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我国大约在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浅地层剖面仪,并制成了第一批产品,进人80年代以来,又逐渐引进了国外的新产品用于中国大陆架的勘察。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这种勘察仪器,在南黄海和渤海海域已经获得了数千公里的测量记录。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资料中大量信息的提取是运用这项技术的关键。本文根据作者所获得的测量资料,对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浅地层结构及古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采集于我国三大油田的五种原油样品开展了长达210天的溢油风化模拟实验,并依据相对偏差和重复性限数学分析法,进行溢油风化过程分析和诊断比值应用效果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10天的风化,溢油鉴定诊断比值发生明显改变;其中来源于萜烷、甾烷和多环芳烃的诊断比值变化率要远低于正构烷烃,可用于中长期风化溢油鉴定。此外,研究发现,在这些有效诊断比值中有4个变化率较小,相对偏差低于5%,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更适合于重度风化溢油鉴定。  相似文献   
3.
Controlled by climate changes, there were three large-scale transgressions and regressions around the Bohai Sea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which were accepted by most geologists. However, a big controversy still exists about the time when the transgressions occurred separatel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process of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around the Bohai Sea in the late Quaternary, the foraminifera assemblages from a new borehole Lz908 in the southern coast of the Laizhou Bay were studied, and then the transgressive strata were indentified. Combined with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radiocarbon 14C(AMS14C)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 ages,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se transgressions were re-determin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ree major large-scale transgressions occurred separately at the beginning of marine isotopic stage 7(MIS7),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MIS5) and the Holocene. In addition, a small-scale transgression occurred in the mid-MIS6,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ansgressive stratum was deposited. The transgressive deposition of MIS3 was also discovered in this study.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aminifera indicated the environment during this period was colder than that in the MIS5. By comparison with the global sea-level changes,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around the Bohai Sea in the late Quaternary can be consistent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s.  相似文献   
4.
李琰  于洪军  易亮  苏乔  胡克  徐兴永  王建 《海洋科学》2014,38(5):107-113
对采自莱州湾南岸的钻孔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试和分析。样品平均粒径介于3.3Φ~6.8Φ,以极细砂和粗粉砂为主,含有少量的黏土质;分选较差;偏度表现为正偏和极正偏;沉积物粒度表现为正态、正态-尖锐和尖锐,少数表现为平坦和极尖锐。粒度象图指示了历史时期持续高的初始沉积水动能和多种沉积环境的变化,粒度参数散点图反映了多种动能影响了沉积物的沉积改造,综合判别分析对沉积环境的限定,得到了莱州湾南岸沉积物受到河水径流、潮流、波浪等共同作用形成。沉积物总体反映了莱州湾南岸长时期处于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少数较细的粒度表现可能与研究区的多期海侵过程相对应。结果表明了粒度的综合分析对渤海南部的沉积环境有良好的辨识,是判断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柴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溢油风化模拟实验,从分子级水平揭示中长期风化作用对溢油组成的影响。利用相对偏差和重复性限法进行评价和筛选,研究表明,柴油在较短时间(10 d)内,phytane/n-C18和pristine/phytane特征比率可较好地作为油品鉴别的依据;在10~30 d的风化期间,pristine/phytane仍可作为油品鉴别的依据;较长期的风化过程后,上述三个正构烷烃特征比率对于油品鉴别已不再具备意义。所选多环芳烃诊断比值指标中,除MNR、MP/P外,其他参数(MPI-1,MPI-2,Rc,MPDF1,MPDF2,MNR)相对标准偏差在1.10%~5.40%,可较好地用于重度风化溢油源鉴定。  相似文献   
6.
对两种原油进行混合配比实验,将混合后油样置于人工气候箱进行风化模拟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风化样品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短期风化作用对混合溢油的油指纹、生物标志化合物诊断指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溢油的正构烷烃总质量变化与单一原油油品的变化规律相近,即前期风化较快,质量减损较多,而后期风化趋缓,不同混合比例的溢油表现差异不明显。常用于短期风化的诊断比值对各混合油样的风化具有指示意义,但难以定性鉴别油品是否发生混合。重复性限法检验只能判定短期风化过程前后的油样为同一油源,而难以反映油样是否为混合油源的特征,各诊断比值的RSD%值较大可能是混合溢油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7.
以整个莱州湾南岸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莱州湾南岸盐渍化土壤中盐分与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耕地土壤有机质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符合正态分布,全盐含量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有机质和全盐含量在东西方向具有2阶趋势效应,南北方向上有机质具有1阶趋势效应,而全盐含量具有2阶趋势效应;二者在空间分布上符合球状模型,有机质表现为南高北低,全盐含量则为北高南低;从相关性来看,二者具有显著负相关,说明盐分含量的增加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质量下降。研究结果为莱州湾南岸地区土地利用和盐渍化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晚更新世末期北方陆架区沙漠-黄土堆积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晚更新世末期,强劲古季风活动的结果,在中国西部形成沙漠-黄土堆积群(黄土高原及其以西或西北的沙漠区),当它到达陆架区以后,风蚀作用继续存在,会产生同样的地质效果,因而在中国东部陆架区,形成两个新的沙漠-黄土堆积群。其一为渤海沙漠-黄土堆积群,包括渤海海底、渤海海岸一带的古沙漠活动区和辽东半岛西岸、庙岛群岛以及山东蓬莱以西的含有孔虫的黄土沉积。其二为黄海沙漠-黄土堆积群,包括苏北浅滩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前的沙漠活动区和南京一带的下蜀黄土。   相似文献   
9.
崂山顶、涧、沟、坡、麓、滩、岬一带巨砾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崂山的地貌景观十分复杂,形成众多的奇山异石.研究发现:更新世期间,崂山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从水下到山巅都留下古冰川活动的印记.崂山的冰碛物具有不成层、无分选、杂乱无章、大小不一、由带有磨光面的、个体差别很大的和带有棱角的岩块、砂等堆积而成,部分冰碛物伸入海下.崂山古冰川冰碛物的堆积地貌主要有终碛堤、冰碛丘陵和侧碛堤三种类型.崂山古冰川侵蚀地貌有:(1)拖蚀(拔蚀)岩块;(2)磨光面;(3)古冰斗;(4)"刃脊"、角峰、哑口;(5)削断山嘴"U"型谷;(6)冰臼.崂山低海拔古冰川遗迹的发现,对研究崂山地貌演化和第四纪黄渤海陆架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洪军 《地质与勘探》2011,47(4):615-623
在前人对玲珑金矿矿体浅部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矿体深部黄铁矿的热电性测试与分析,得出:西山矿区380m—90m中段,黄铁矿导型以P—N型(空穴型-电子型导电)为主;东山矿区50m—850m标高范围内,黄铁矿导型以P—N或N—P(电子型-空穴型导电)混合型为主。东、西山矿区的P型出现率在垂向上呈高-低-高的韵律式脉冲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