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淮北地区2010年4月异常低温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曙霞  李菲  冯还岭  白雪  班欣 《气象科学》2012,32(3):332-338
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4月淮北地区气温资料,用累积距平(CA)法、合成分析法对淮北地区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2010年4月淮北地区持续冷气候背景进行分析。文章分析了淮北地区4月冷、暖年的大气环流异常及要素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地区4月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在1990年前后发生了突变。贝加尔湖南部,100°E以东的华北地区中低层的冷空气活动与淮北地区4月气温高低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该地中低层冷空气强(弱),淮北地区4月气温低(高)。冷暖年,乌拉尔山暖脊、东亚大槽、西伯利亚高压等差异显著,说明以上是影响淮北地区4月气温异常的关键系统。另据分析,El Nino与淮北地区4月气温异常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赛汗塔拉湿地草原(或称赛汗塔拉公园)坐落于内蒙古包头市,属于原始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其独特的草原湿地景观及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极具地域代表性。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赛汗塔拉公园的旅游吸引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一级指标“旅游资源”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指标对旅游吸引力的影响较大;(2)该湿地的“综合旅游吸引力”得分属于较高水平,说明其具有较强吸引力;(3)游客对该湿地的植被、水体质量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较为关注。综合评价当前赛汗塔拉湿地草原的旅游吸引力,可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落实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与地下水质监测任务,实现对河南省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以及对河南省平原、盆地及岩溶山区地下水动态的区域性监控。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河南省地下水监测工程在河南省监测区共布设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485个,省级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点387个。监测区控制面积10.86万平方千米,主要监测层位浅层潜水(微承压水)、承压第Ⅰ含水层组地下水(中深层地下水)、承压第Ⅱ含水层组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承压第Ⅲ含水层组地下水(超深层地下水)、岩溶水、裂隙水,项目工程的建设完成,基本上完善了河南省地下水监测专业站点,提升了对全省区域地下水、国家重大工程沿线及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的监控能力,确保了及时、准确、全面的获取地下水动态信息,从而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对地下水信息的基本需求。根据监测成果将河南省浅层地下水划分为6个埋深分区,埋深区间在1.41~52.68m,平均埋深11.93m。划出降落漏斗两处,划分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11种,主要为HCO3·Cl-Ca型;水质分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以Ⅳ类和Ⅴ类水为主。  相似文献   
4.
摘 要:本文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Barnes带通滤波法,并借鉴前人计算地形阻挡气流上升高度的方法对辽宁西部地区2021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发生的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降水中心均位于北镇市,高空均有冷涡生成,下游高压脊阻挡冷涡东移,低空急流带来的暖湿水汽通过南边界流入暴雨区,975 hPa均存在风速辐合线和中尺度气旋式辐合中心。不同的是,由于高空冷涡、下游高压脊、低空急流、对流不稳定强弱不同,以及975 hPa风速辐合线、中尺度气旋式辐合中心、850 hPa低空急流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配置不同,导致“6.27暴雨”局地性强,降水时段集中,雨强偏大,而“7.13暴雨”影响范围较大,降水时段较分散,强降水维持时间长,雨强偏小。从雷达特征上看,降水最强时,“6.27暴雨”影响北镇的为低质心高效率降水回波,对流云区维持时间较长,而“7.13暴雨”为高质心降水回波,对流云区维持时间较短,因此“6.27暴雨”雨强较大,北镇最大小时雨强达到68mm。  相似文献   
5.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1999—2018年锦州地区大雾气候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锦州地区雾日年总频次多年平均为33次,存在12 a、6 a和3 a的变化周期。锦州地区典型大雾过程主要分为弱低压槽型、雨后弱高压型。大雾存在日变化。雾前T-Td为4—14℃,风速为4 m·s-1以下,偏南风占50%,偏北风占38%,静风占12%;雾发展阶段T-Td为0—4℃,平均风速为2.2 m·s-1,偏南风占58%,偏北风占42%;浓雾阶段T-Td为0—2℃,平均风速为1.9 m·s-1,偏南风占58%,偏北风占42%;雾减弱到消散阶段T-Td逐渐升高,平均风速为3.3 m·s-1,偏北风占58%。大雾期间,均出现逆温和湿层。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中的降水数据以及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对全球变暖趋缓背景下(1998年后)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水汽输送对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增暖减缓背景下,辽宁夏季降水量存在一定的增加趋势,但趋势较弱,其中辽宁南部降水的增加趋势较其他地区显著,对...  相似文献   
7.
基于NDVI的三峡大坝岸边植被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的破坏很明显,尤其是岸边带附近。本文基于多时相遥感图像,采用NDVI序列计算植被覆盖度,通过比较三峡大坝蓄水前后1978、1999、2006年3个时期坝区9月份岸边3km缓冲区的植被覆盖度特征、动态变化,描述了研究区各年份植被覆盖分布以及近30年的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同时,从面积角度定量,采用分级分析了变化大小,并应用统计学的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覆盖度样本进行了检验,得到如下结论:近30年间,三峡大坝岸边带植被覆盖变化显著,1978~1999年时间段,由于大坝工程建设植被破坏程度较高,有植被覆盖的区域面积下降了3.31km2;1999年至2006年时间段,在有8km2的淹没区情况下,有植被覆盖的区域仅下降1.57km2,说明植被恢复较明显。近30年间,三峡大坝植被覆盖度整体上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贝叶斯网络分类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分类问题。对于固定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可以通过生成参数和判别参数2种方法进行学习。生成参数学习效率较高但是分类精度较低,而判别参数学习与之相反。通过对数据集中参数出现频率计算来进行参数学习,并加入一个判别参数来加强实例属性与分类目标值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判别频率估计(DFE)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油水层模式识别当中,这种判别频率估计方法相对于其他算法在分类精度上能够提高5%~10%。  相似文献   
9.
1 .IntroductionTremendous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tradeandseatransportationhastakenplacesincethe1 980s.Duringthesameperiodoftime ,harbortransportationincreasedmarkedly ,resultinginthede teriorationofwaveconditionsinharbors .Reducingwavedamagetoportandmarine…  相似文献   
10.
“五化协调”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个体效应与时点效应模型,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角度选取指标(以下简称“五化”),构建“五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东北振兴前后20年间(1993-2013年)东北地区40个地市单元“五化”协调发展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失调阶段,但增长趋势显著,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时间上可划分为1993-2002年波动期、2003-2008年增长期、2009-2013年平稳期三个阶段。区域上可划分沿哈大线形成的轻度失调区,黑龙江中部与西部、吉林西部、辽宁大部为主的中度失调区,黑龙江西北部、东部与蒙东地区为主的严重失调区三个类型。“五化”协调内部各子系统空间表现各异,分异程度依次为: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从影响机制来看,教育投入、技术投入、农业投入对“五化”协调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工业水平、开发程度对“五化”协调发展产生负相影响,开放程度、资本投入、治理投入未对协调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