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5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及垂向运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烃类物质微渗漏的概念模型,并且推导了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动力学模型。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烃类物质胶体气泡上升机制的合理性,并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平衡时间,进一步验证了烃类物质气泡上升机制满足运移速度快、流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Mapgis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讨论了Mapgis的主要功能,重点阐述了Mapgis的地质制图技术、空间分析技术以及二次开发能力在地质学领域中的应用,并举例论述之。Mapgis的地质制图技术将纷繁复杂的传统地质制图过程简化,而且美观精确;空间分析技术可以将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综合制作出各种图形和图象文件,方便分析;地质工作者也可以运用Mapgis的二次开发能力来开发面向特定领域的系统。  相似文献   
3.
湘南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方林  陈德兴 《地球科学》1996,21(5):536-540
在系统统计湘南地区出露地层各类岩石成矿元素丰度,总体平均含量,浓度克拉克值和叠加强度参数基础上,结合湘南地区成矿特点,分析了W,Sn,Pb,Zn,Sb等元素的成矿作用,初步认为湘南地区仅沉积作用,海底火山作用及热卤水作用难以形成上述元素的大型矿床,但通过沉积改造,热液叠加作用有可能形成层控型铅,锌矿床和锑矿床。  相似文献   
4.
戈壁覆盖区常常出现较厚的覆盖层和坚硬钙积层,采用常规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找矿效果不理想,金属活动态测量法对该区域不同类型隐伏矿体有良好的指示效果,但对隐伏型钼矿床指示效果研究较少。以新疆东戈壁钼矿为例,对比研究弱胶结层土壤中Mo,W和Cu元素全量和金属活动态含量对矿体的指示效果,探讨元素在土壤中主要存在形式。研究发现,在剥蚀戈壁区采集-4~+20目粗粒级土壤样品,可有效指示隐伏矿体,在堆积戈壁区采集-160目细粒级土壤样品,并测试成矿元素金属活动态含量,可有效指示深部隐伏矿体。钼矿体上方弱胶结层细粒级土壤中存在活动态的二次叠加含量,其中活动态Mo,W元素主要赋存于水提取态中,活动态Cu元素主要赋存于铁锰氧化物态中。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5个重要景观区1:20万金、铜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总结、对比,并讨论景观、表生因素对区域异常评价标志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区域异常系统评价体系的思路和评价准则,提出了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系统评价的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贵州南加花岗岩类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戴传固  杨大欢 《贵州地质》2000,17(3):160-165,175
从江县南加花岗岩类包括似斑状花岗岩及二长花岗斑岩。本文论述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不的分析。(1)主状花岗岩类具S型花岗岩的特点,这可能形成于先封闭“弧后盆地碰撞带”;(2)二长花岗斑岩既具有I型花岗岩的某些特点,也有S型花岗岩的一些特点,可能属碰撞后形成的钙碱性岩石;(3)似斑状花岗岩类与钨锡矿化关系密切,二长花岗斑岩则可能与铜矿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套合方差在地质样品数据质量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它的计算过程却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软件提供套合方差的直接计算。为解决这个问题,应用Excel下的程序开发工具进行VBA编程,实现了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的三层套合方差的快捷计算,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工作中常出现的只有一次重复采样而未进行重复分析的成对双样本的t检验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8.
一种求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的新方法——含量排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的确定,在矿产勘查和资源预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计算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的方法,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而且存在计算依据不充分的问题。这里在研究背景和异常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求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的新方法,即含量排列法。该方法不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直接用原始数据求异常下限,方法简便。用此方法对广东始兴地区化探数据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吴川-四会断裂带中段及罗定盆地周边金矿区域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川-四会断裂带中段和罗定盆地周边各级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金矿床(点)众多,是粤西重要的产金地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金矿控矿因素、成矿演化、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对金矿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结论有:(1)中-新元古代云开群、南华纪大绀山组、震旦纪坝里组和老虎塘组为金的矿源层,在复杂的构造、变质、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及岩浆作用中,金不断地被迁移出来,向构造应力集中区段迁移,并最终富集成矿;(2)河台、罗定金矿田受韧性剪切带控制,但韧性剪切带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构造作用产生的巨大应力对金的迁移富集的影响,主成矿期发生在糜棱岩形成之后,新洲金矿田受印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控制;(3)金的成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初始富集阶段、预富集阶段和工业富集阶段,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地质-成矿演化系统,不同矿田,由于地质作用特征有差异,成矿演化结构也有所不同;(4)金矿区域分布主要与含金建造的分布及引起金迁移富集的因素有关,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与围岩的过渡带为成矿有利环境;(5)在成矿模式方面,认为凌井生等建立的河台金矿的成矿模式,不但能较好地反映河台金矿田的成矿作用特征,同时也反映了罗定金矿田的成矿作用特征,并结合彭少梅对新洲地区逆冲推覆构造与金矿关系研究成果及新洲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新洲地区构造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研究区发育火山成因块状黄铁矿矿床和铅锌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及其相应的两类矿化蚀变带.黄铁矿矿化蚀变带以亏损Pb,Zn,Cu,Ag,Sr,Ba,Mn及K,Na,Mg等元素,且多为负异常,元素无明显共生组合规律为特点;多金属矿化蚀变带则以富集多金属元素及伴生元素,富K,Mg,贫Na为特征,而且多元素共生组合好,异常强度高而宽度窄,下盘晕强于上盘晕.同时,总结了两类矿化蚀变带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对区内主要蚀变带进行了含矿远景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