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北山晚古生代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新疆北山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镍金铁矿产勘查区之一.通过初步研究,按照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区内晚古生代金属矿床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即晚古生代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系列、晚古生代与强应变构造带有关的铜金矿床成矿系列和与火山岩有关的铁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2.
辽宁西部地区铁矿类型及勘查开发方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境内下辽河凹陷以西地区,是晋冀铁矿集中区的东延部分,铁矿资源丰富.根据铁矿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时代及演化特点,结合近几年勘查开发工作的新进展,认为该地区铁矿床的类型有沉积变质型、沉积型、岩浆型、矽卡岩型和热液型.在寒武纪页岩之下有可能寻找到沉积型铁矿床.在辽西与河北大庙之间的华北地台北缘隆起区,岩浆型铁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重点靶区为北票松台沟地区,朝阳崔家店地区,建平深井-青风山地区.而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北票宝国-牛虎头沟,朝阳老西沟,建平大南沟-锅底山、卧龙岗,凌源黑沟等地区的建平岩群中应具有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
磷石膏中的磷在雨水淋滤作用下浸出,将污染堆场附近水体。本研究采用生物炭固化磷石膏中的磷,以减少其对周遭水体的污染。主要通过模拟固化实验和对照浸出实验,分析生物炭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初始pH值对固化效果的影响,通过XRD、SEM-EDS分析固化后的生成物。实验结果显示,在生物炭用量为25 mg时,单位固化量达到最大值13.20 mg/g;在反应温度T=293 K、初始pH=7条件下,反应平衡时间72 h时浸出液的磷平衡浓度Ce= 1.40 mg/L;温度提升有助于提高生物炭的固化效果,当T=308 K时,浸出液的磷平衡浓度Ce=0.167 mg/L;碱性条件有利于固化反应持续进行,在pH=11条件下,浸出液的磷平衡浓度Ce=0.153 mg/L。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炭对磷石膏中的磷具有明显的固化效果。磷石膏中的二水硫酸钙溶解后,Ca2+与表面带负电的生物炭结合,在生物炭显微结构的凹陷处,化学吸附溶液中的磷酸根生成了絮状、团簇状的羟基磷灰石(HAP)沉淀,从而使浸出磷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从云南各地采集微生物菌种进行筛选、驯化,找到一株对水环境中的微量铬具有良好吸附去除能力的菌种,并研究了碳源、氮源、培养液pH值和培养温度等因素对其去除铬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去除水环境中微量铬的适宜菌种的培养条件为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NH4)2SO4为氮源、培养温度25℃、培养液pH 8,培养液中碳:氮=10:1,利用该条件培养的菌种对水环境中微量铬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5.
北江大堤植草护坡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江大堤在航运的浪涛侵蚀以及洪水和雨水的冲蚀下,部分河段边坡已变得支离破碎,对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香根草和百喜草都能耐较长时间的水淹,并都有较强的抗逆性。结合土石方工程,并辅以三维网覆盖,将香根草和百喜种在北江两岸的边坡上。结果,这一护坡措施不仅有较地防止了洪流冲蚀和雨水侵蚀,较好地起到了固土护坡作用,而且绿化美化了河岸边坡,成功解决了河湖水库的河岸带难以植被覆盖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东安金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安金矿床是黑龙江省新近发现的大型浅成热液金矿床。受断裂和隐爆角砾岩带控制,赋存于中生代陆相火山-侵入岩及晚印支期碱长花岗岩强硅化带中。成矿与火山-侵入岩作用有密切成生关系。通过对矿区内矿化围岩和基底岩石的金丰度和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以及对石英中包裹体测温、盐度、液相成分、氢-氧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变质岩;成矿温度为144℃~348℃;成矿深度约0.2km~1.0km;成矿时代为中燕山晚期,为一浅成热液低硫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松辽盆地西缘大兴安岭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构造属性,对研究区内流纹岩开展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测定。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流纹岩形成于131.6±0.6~123.9±1.7Ma,属早白垩世。主量元素分析表明,流纹岩具高硅(SiO_2=69.08%~79.58%)、富碱(K_2O+Na_2O=5.93%~9.76%,平均为8.14),富钾(K_2O/Na_2O大于1.0,平均为2.14)、贫钙镁(平均CaO为0.60、MgO为0.27)和高FeOT/MgO(平均为6.77)比值的特征,属过铝质(A/CNK=1.35~1.78)高钾钙碱性—钾玄武岩系列岩石。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划分为两组:Ⅰ组流纹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介于149.04×10~(-6)~213.18×10~(-6)之间,平均为172.35×10~(-6)),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La/Yb)_N=4.89~11.87,平均为7.75)],中等—弱负铕异常(δEu=0.54~0.88,平均为0.70),配分曲线右倾模式,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K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_Nb,Ta,P和Ti;Ⅱ组流纹岩以稀土总量(∑REE平均为142.60×10~(-6))相对较低,具相对较强的负铕异常(δEu=0.05~0.46,平均为0.27),配分曲线相对较平缓以及Ba,Sr,P,Ti元素的强烈亏损与Ⅰ组流纹岩相区别,两组流纹岩地球化学成分相关性较好,二者均有低的Sr(206×10~(-6))和高Yb(大于2)含量,具壳源和造山后花岗岩的特征。结合最新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研究区流纹岩为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之后经历强烈的矿物分离结晶作用,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后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带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勇  魏帅超  金若时  李建国  奥琮 《地质学报》2016,90(12):3519-3544
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床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之一。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砂岩型铀矿在国内外的分布特征及占比情况,并对外生地质作用矿床类型中表生流体作用形成的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进行了讨论,发现层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在外表颜色、矿物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氧化-还原分带现象,此外,矿床内部还具有细菌分带现象。颜色分带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以及还原带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矿物组合在不同分带之间各不相同;地球化学分带表现为U、TOC含量以及Fe~(2+)/Fe~(3+)、Th/U比值在各分带之间差异较大。此外,硫酸盐还原菌、硫杆菌、铁细菌及硝化菌等细菌在不同分带之间的数量相差悬殊,而且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与TOC呈明显正相关性。通过矿化带内的碳、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硫酸盐还原菌参与了成矿过程,推测其可能是导致碳、硫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颜色分带、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分带以及细菌分带均与氧化-还原分带呈耦合关系。本文通过总结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和当前分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由细菌、地球化学反应参与的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机理,以及未来亟需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典型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带现象在物、化、探、遥等领域的异常响应对寻找砂岩型铀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高密度电法(温纳α装置)受地形影响的研究与分析,通过地形二维空间数据假设,建立视电阻率异常数据处理正反演模型计算公式,得出带地形的二维联合改正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地形影响。并结合《2015年乌蒙山区(贵州毕节)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物探工作研究实例,对高密度剖面的视电阻率数据进行地形改正前后结果对比分析,与瞬变电磁法成果资料进行对比,经部分钻探结果对比,充分证明了高密度电法的地形改正方法的有效性,将以往的根据视电阻率异常分布特征点进行经验性定孔改变成以异常中心为目标的理论性定孔。为提高高密度电法在山区找水命中率,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17受体(Interleukin 17 receptor,IL-17R)家族与IL-17细胞因子家族介导的各类反应有着密切联系.IL-17RE-like(IL-17REL)是一类最新发现的IL-17受体,其结构与IL-17RE相似,但尚未发现其配体.本研究克隆得到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IL-17REL(Lyc IL-17REL)的全长c DNA,其开放阅读框全长1 659个核苷酸,推断可编码一个由55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含有信号肽、胞外段、跨膜区和胞内段.与其他物种的IL-17REL相似,Lyc IL-17REL蛋白的胞外段具有一个保守的FN I-like结构域,而胞内段缺少IL-17受体家族保守的SEFIR(SEF and IL-17R)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Lyc IL-17REL与日本河豚(Takifugu rubripes)IL-17REL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序列一致性可达57.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脊椎动物的IL-17受体家族可分为2类,IL-17RA/RB/RD为一类,IL-17RC/RE/REL为一类.其中鱼类及高等脊椎动物的IL-17REL与IL-17RE亲缘关系最近,并且推测二者可能是由同一基因从硬骨鱼类之前的物种中分化而来.组织分布表明Lyc IL-17REL在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为组成型表达,在黏膜相关组织如小肠和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大黄鱼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诱导刺激后,Lyc IL-17REL在其头肾及鳃中的基因转录水平均显著上调.这表明Lyc IL-17REL可能在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