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36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313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测定了博斯腾湖沉积岩心~(210)Pb、~(228)Th和核试验释放核素~(239,240)Pu、~3H的分布,并据~(210)Pb、~(228)Th、~(239,240)Pu的结果估算湖泊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31cm/a,0.26cm/a和0.33cm/a。它表明该湖泊近百年来沉积环境十分稳定。沉积物岩心极好地保存了人类大气核试验的历史记录。~(239,240)Pu分布在1963±2出现峰值,与60年代核试验高峰期相当吻合。沉积物孔隙水~3H分布的峰值出现在1969年,与湖水的混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几何时线光学理论研究了光学测雨实验系统中雨滴半径、下落位置对雨滴半径的测量值精度的影响。分析表明:同一半径的雨滴,离接收器越近,接收器接收到的散射光越多,光闪烁信号峰值越小;不同半径的雨滴,产生的有效消光系数不同,导致雨滴半径测量误差较大,通过雨滴进行分类处理,该项误差减少到0.04mm以下。  相似文献   
3.
对陕西省白河县月儿潭风化严重的绿松石样品进行了岩石薄片观察、化学成分测试、X射线粉晶衍射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绿松石风化分解由天蓝色退色成黄绿色,最后变成白色,结构也由致密细腻变得松散多孔,主要原因是发生了硫酸根对磷酸根的交代作用,最终的交代产物主要是磷钙铝矾.  相似文献   
4.
阎淑珍 《海洋科学》1982,6(4):50-50
黄海区太平洋鲱鱼(Clupea Pallasi Cuvec Val)在我国黄海北部有广阔的产卵埸,地方名称青鱼。本实验自1978至1981年。 本文实验材料,先后采自黄海北部,荣成沿岸海湾内;用人工授精方法,观察了发育与孵化,并做了各种实验。 鲱鱼为沉性卵,卵膜遇水或受精后,即产生粘性,粘着成块。为便于观察,在做人工授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在数字化制图过程中必须将要素的数据进行归类以便用不同的格式记录在空间数据文件和属性文件中,这就要求对数据进行有规律性和科学性的组织。在这里数据组织就是以研究记录地理信息特征的数据文件为对象,实现细化分类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数据分层以便逻辑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深部地震和重力资料反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总体上由北部的华南沿海(厚约30km)向南部的洋盆(5──8km)逐渐减薄。南海的近SN向拉张不仅造成南北方向地壳结构的巨大变化,也造成东西向的明显变化。在南海北部陆缘的西部,局部拉张产生了一系列裂谷构造。西沙海槽作为一条狭窄的陆内裂谷向西延伸,海槽南北两侧地壳厚度超过25km,海槽中部地壳减薄至不足10km。西端的莺歌海盆地地壳厚仅5km,缺少明显的壳内反射-折射。在珠江口盆地中部,地壳厚度在下陆坡明显减薄,地壳下部存在较薄的(3──4km)高速层(地震波速7.2──7.5km·s-1);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壳底部存在约 10km厚、300km宽的高速层。在台湾地区,由于弧陆碰撞,曾经减薄的陆壳在碰撞带增厚,莫霍面深度超过30km。南海北部陆缘在裂谷拉张和海底扩张期间岩浆活动平静,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陆缘。  相似文献   
7.
南沙海区中生界岩相分布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南中国海南部南沙群岛陆架-陆坡区中生代地层发育情况,作者通过综合分析该海区钻井、拖网及1987年以来采集的20000多公里的多道反射地震勘探等资料,得到了对该区中生界基本特征的如下新认识:空间分布上,南沙的中生界具有从北部的郑和-礼乐隆起南缘向南增厚的趋势;沉积岩相方面,东部三叠纪时为深海相,侏罗纪为浅海与三角洲相,白垩纪为浅海-内浅海相,而往西南部中生代的海水深度有变深的趋势;中-新生代变形上,在南沙西部的曾母盆地,中生界褶皱为复式的、非协调性的,南沙中部多为舒缓褶皱,东部仅在近巴拉望海槽地带出现小幅度的褶皱。结合围区中生界及特提斯构造域的发育特征,作者提出南沙地块上的海相中生界在大地构造上归属于残留在中特提斯洋北部减薄陆缘地壳上的中特提斯期海相沉积地层,是该海域油气资源勘探不可忽视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初论地幔热柱与成矿——以冀西北金银多金属成矿区为例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作者通过对冀两北金、银多金属矿化集中区成矿规律和物探航磁、重力及遥感信息的综合研究,提出冀西北地区存在一个超越内蒙地轴与燕山褶皱带两个不同历史大地构造单元之上的中生代地幔热柱构造。文中例举了地幔热梓构造标志特征,探讨了地幔热柱构造地质作用(超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地幔热柱构造的壳幔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盐类矿床成因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在矿床学上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二十年来,矿床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随着大量新的地质资料的不断涌现,古典矿床学的学科范畴和传统概念,面临着现实的严峻挑战。盐类矿床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地质条件下的产物,“沙洲说”作为成盐理论的基础,也已稳固地统治了盐矿成因理论一百余年之久,这可能是古典矿床学中罕见的事例。但是,二十年来地质工作的  相似文献   
10.
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 奎屯河上游支沟哈希勒根河源区. 1999年8月, 在该冰川上布设了用于冰川运动和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研究的测杆18根, 并进行了冰川表面运动、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末端变化的首次观测. 根据2000年8月和2001年8月的冰川运动观测资料, 分析了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运动特征和冰舌末端的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 奎屯河51号冰川应属于亚大陆型冰川; 1999/2000年度和2000/2001年度的表面运动值不大, 最大流速点的年运动速度为3.15 ma-1; 运动速度垂直分量UZ的变化规律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规律相同, 即消融区的显出流作用和积累区的显入流作用. 该冰川的冰舌末端处于相对稳定的退缩状态, 1964-1999年间平均退缩量约为1.4 m*a-1, 而1999-2001年间的平均退缩量为5.0 m*a-1, 反映出冰川退缩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