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颜廷真 《地理研究》2010,29(1):188-188
经济增长与集聚是经济活动的两个根本属性.经济增长研究的重要性无需赘言,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经济增长研究,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经济集聚理论研究成果虽然也不少,但是与经济增长研究成果相比,依然少得可怜.这不是因为经济集聚研究不重要,而是由于其复杂性一直难以进入经济学研究核心领域.  相似文献   
2.
叶冰  颜廷真 《地理研究》2006,25(6):1143-1144
从全球城市(Global city)到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与区域正普遍处于重构与转型之中。无论是mega-city的发展还是mega-city region的出现,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也正面临快速变化。半个世纪前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但他并未能预计到今天中国大都市圈的蓬勃发展。事实上,三大都市圈———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快速成长,三者各具优势,竞争与合作局面并存。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区域格局正在出现,其形态表现为巨型城市走廊。曹小曙博士的新著《穗深港巨型城市走廊空间演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适时地以珠三角为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风水地理哲学基础与人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考察了传统风水地理学,在对中国风水地理哲学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的模式图。《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之所以奠定了传统风水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它由“天人合一”思想的功能所决定。现代风水地理学实践赋予了“天人合一”新内涵,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现代风水地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天人合一”观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人地关系”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核心,也是风水地理学研究的源头与核心。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地关系”理论模式,为风水地理研究人地关系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传统风水地理学含有大量迷信色彩和伪科学思想,必须进行哲学科学批判,必须进行革新,引入相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从定性研究走向实证研究,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西辽河流域土地开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辽河流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研究流域的土地开发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探讨区域土地退化根源、寻求合理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必由之路。本文考察了1902~1990年间西辽河流域土地开垦的时空过程,并指出正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西辽河流域的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造成了植被的破坏、野生动物濒临绝迹、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加剧。  相似文献   
5.
风水文化一直是指导我国古代先民进行环境选址布局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是风水理论发展非常成熟的阶段,风水理论应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东京城的规划布局就是风水文化的经典之作.同时期的西夏兴庆府城深受北宋东京城规划布局的影响,兴庆府城址选择完全符合理想风水模式,并奠定了以后银川城市的发展.西夏兴庆府内城、外城等规划布局均仿照北宋东京城的风水设计手法.此外,兴庆府城呈"人"字形布局,宫城作为"头部"位于西北部,其他机构分布在"腹胸"和"四肢"上,这与西夏民族敬拜鬼神的社会习俗有关,也是对风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FDI区位选择的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1991、1996、2000和2005年4个时间断面的注册FDI企业数据,分析了四川FDI对不同行业投资及区位选择的时空发展特征。研究表明:FDI投资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遍在性",到90年代末转变为强烈的"成都指向"性。在行业空间结构上,FDI对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及除旅游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的投资基本都集中在成都主城区,对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以及房地产业的投资在成都市郊区都有较大量分布,但除制造业在成都市郊区有明显的集聚趋势外,其他行业的投资都在降低。绵阳市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FDI的投资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乐山的旅游业是FDI重点投资的行业。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交通与土地利用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1990年和2000年的影像及统计数据,分析了珠江三角洲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沿交通干线城镇建设用地与耕地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离交通线距离越远,耕地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城镇建设用地所占比例逐渐减少,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城镇建设和居民点建设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建设对耕地的冲击较强。通过对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交通干线变化度的相关性分析,交通干线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交通干线,势必对区域的土地利用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是不利于耕地的保护。因此,要适当地控制交通干线的选址和建设规模,以稳定土地变化的速率,使整个珠江三角洲区域向良性、可持续地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