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建立一种以DABS-Cl为柱前衍生剂,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对虾肌肉中18种游离氨基酸的方法。结果表明,在50min内18种氨基酸得到完全分离,各氨基酸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氨基酸的回收率在86.60%-107.27%之间(胱氨酸除外),方法的检出限为0.18~o.66mg/L,相对标准偏差为3.53%-8.51%(天冬氨酸除外)。  相似文献   
2.
溶洞型储层是我国西部油区一种主要储层类型.该类储层具有高声波时差、低密度、钻井放空、剖面呈串珠状等特征,目前已形成溶洞描述与雕刻、储集体体积计算等多项行之有效的解释技术.但是由于野外采集、室内处理和解释相对比较独立,采集与处理对溶洞成像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人们关注得还比较少.另外,解释人员还在非串珠的地方找到了好的油气藏,这究竟是地下复杂储层结构造成的,还是不合理的采集因素或错误的处理参数、假象造成的,对此人们研究得更少.本文从塔河油田实际资料出发,以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正演为基础,重点对采集面元大小、覆盖次数、静校正量、噪声去除、速度谱拾取精度、不同偏移方法对溶洞成像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覆盖次数减小使串珠能量减弱,面元增大使横向分辨率降低,小面元、高覆盖有利于提高溶洞的成像质量;静校正量较大时使串珠发生不规则形变,收敛性也变差,分辨率降低;随机噪声不是影响溶洞的主要因素,只有当覆盖次数较小时才有影响;速度是影响溶洞绕射波收敛的主要因素,3%的偏差就会使溶洞绕射波产生较大的上翘或下拉;不同偏移方法适用性条件有所区别,如时域的叠前偏移与频域的叠前偏移在抗噪性上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针对黄上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较为严重这一问题,建立了一套基于ETM+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水蚀荒漠化信息自动提取的技术方法体系,并对其信息提取精度进行了评价.该方法以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KT3(KT变换后的湿度信息)、slope(坡度)、DEM(高程)及典型地物光谱数据作为水蚀荒漠化分类的特征波段,构建了决策树分类规则,有效剔除了研究区非水蚀荒漠化信息;引入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技术,以坡度(slope)、沟谷密度(gully density)和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等作为水蚀荒漠化程度分级的特征波段,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确定特征波段的分割权重,实现了水蚀荒漠化程度的分级.该方法提取结果与目视解译结果的总体一致性为82.8%.  相似文献   
4.
高地应力硬岩洞室开挖破坏区数值模拟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深部地下洞室的大量兴建,深部开挖过程中开挖破坏区的形成及其预测成为国内外岩石力学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对硬岩破坏过程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岩石力学工程界惯常采用的连续介质模型和粘聚力弱化-摩擦强度强化(CWFS)模型进行了比较;利用岩土工程分析软件FLAC,采用理想弹塑性、弹脆塑性、应变软化及CWFS模型对加拿大Mine-by Experiment圆形试验洞室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对围岩应力分布、关键点应力大小和塑性区分布的对比分析,发现CWFS模型计算得到的应力场更能准确反映破坏区产生后应力向围岩深部转移并集中的特征;这一应力分布特征与开挖破坏区不存在时的结果更接近;与其它模型相比,CWFS模型计算得到的破坏区范围和深度更大,与现场实测值更加吻合。最后采用CWFS模型对挪威Kobbskaret公路隧道破坏区大小进行了计算分析,再次验证了采用CWFS模型对硬岩开挖破坏区预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