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动态度、马尔柯夫链等数学方法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建立了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模型,应用组件式技术,利用MapObjects在Visual Basic平台上,进行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并应用该信息系统对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更高效、直观管理闽江口湿地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以形象化的方式对湿地作全局性时空分析,使得闽江口湿地管理和保护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2.
基于eCognition Developer平台,以泰安市QuickBird影像为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最邻近和隶属度分类,充分利用高分辨率QuickBird影像具有的丰富光谱、形状、纹理和结构等地物信息,对实验区进行分类并提取住宅建筑物信息。实验表明,与传统逐像元分类法相比,面向对象分类法有效地避免了分割区域的离散破碎,地类信息的提取更加完整、精确、高效。  相似文献   
3.
黄河上游干流地区滑坡分布广、规模大、体积大、突发性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非常有代表性的滑坡集中分布区。选取了坡顶、坡脚、岩性、长度、宽度、厚度、面积、体积、坡度、坡向、年均降雨量、日最大降雨量、原始斜坡坡高和原始斜坡坡度,采用Ward聚类分析法对126处滑坡样本进行分析,得到4类滑坡。在此基础上,分别统计分析了每类滑坡的各个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各类滑坡隐含的特征规律以及滑坡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得出了各个指标影响滑坡发育的显著程度,得出了滑坡的发育特征。并通过因子分析计算了各类滑坡的旋转成份矩阵,确定了影响各类滑坡发育的主次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第一类滑坡由坡顶和坡脚主导,坡顶在2 450~3 020 m,坡脚在1 980~2 905 m;(2)第二类滑坡发育主要受原始斜坡坡度控制,多数处于易发生滑坡的坡度范围30°~40°;(3)第三类滑坡主要受坡向和原始斜坡坡高的影响,多数滑坡位于阳坡,并且原始斜坡坡高在100~500 m;(4)第四类滑坡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度和日最大降雨量,坡体的坡度处于易发生滑坡的35°~37.5°范围内,滑坡所在区域的日最大降雨量大。研究结果证明Ward系统聚类对于该地区滑坡类型划分结果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遥感和GIS支持下,提取了湘江流域2004年、2013年土地利用信息。以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气候环境指标等为因子,采用质心聚类法,对湘江流域各类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及其异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湘江流域各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分为三类:中速变化型、快速变化型和慢速变化型;(2)共同特征为:这三类的雷达统计图基本都呈"扇形",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率最大,故"扇柄"的端头较尖,其他指标变化率小,故"扇头"较圆。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减少是主线,水域、未利用地和林地呈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土地利用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气候环境、人类活动及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3)不同之处为:三类变化率雷达图分别呈"水滴状""犄角状"和"流星状"。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变化幅度较大,耕地、水域和林地波动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趋势主要由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决定,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对未利用地的影响较明显,水域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和政策对林地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湘江流域土地利用交替转化规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黄河上游干流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使得滑坡灾害频发,对其开展滑坡灾害监测、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2015年间Google Earth遥感数据,提取并分析了该地区的滑坡灾害分布信息,取得了如下成果及认识:1)研究区的空间展布形态主要有7种,滑体性质类型有6种,岩质滑坡数量最多。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共发现研究区有各类滑坡162处,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群科-尖扎盆地;从滑坡类型看,研究区滑坡主要为大型滑坡和巨型滑坡。3)滑坡体长、宽主要集中在0~1 500 m和500~1 500 m之间,且长、宽呈两极化方向延伸,滑坡体面积分布不均,滑坡数量随着方量的增大呈现减少的趋势,发生的滑坡主要是滑坡体厚度在25~50 m的深层滑坡。4)滑坡数量在0°~90°之间有峰值出现,然后向两端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6.
闽江口湿地遥感时空演变应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闽江口湿地动态变化度、湿地变化转移矩阵和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模型相结合,横、纵向分析了1986- 1994年、1994-2000年两个时期闽江口湿地的动态演变模式。研究表明,在两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对闽江口湿地的干扰强度与对象不同,造成两个时期不同的湿地演变模式。在1986-1994年间景观类型动态变化,以水田面积的扩张为主导,在1994-2000年间景观类型动态变化突出表现为城乡建筑用地对水田、非湿地农业的占用。在1986-2000年间,湿地景观中,人工水域破碎度增加,破碎化速度提高,形状更加复杂化;水田破碎度和形状复杂度都由增加向减弱转变;天然水域破碎度减小,形状复杂程度由减少变为增加;滩地破碎度由减少变为增加,形状复杂化由增加转向减少。在中、小时间尺度范围内,人类活动是影响闽江口湿地演变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近1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成为影响闽江口湿地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震后小流域重力侵蚀过程与机制复杂,具有显著的产沙输沙效应,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灾后重建和重大工程安全,是泥石流和土壤侵蚀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本文以震中莲花芯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2008—2010年的三场泥石流,采用多源遥感和GIS等手段,建立数字坡沟系统,融合D-In SAR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生成不同场次泥石流前后的三维地表形变场,研究震后泥石流在不同类型"坡体-沟道-流域"上的多尺度侵蚀产沙特征与物质迁移过程。结果表明:1)2008—2010年三场泥石流,坡体侵蚀总量分别为6.44×10~5m~3、3.36×10~5m~3和3.02×10~5m~3,输入沟道的泥沙总量分别为3.54×10~5m~3、1.56×10~5m~3和5.16×10~5m~3,流域侵蚀总量分别为6.736×10~5m~3、5.217×10~5m~3、5.540×10~5m~3,流域输沙总量分别为3.84×10~5m~3、2.24×10~5m~3、2.96×10~5m~3;2)坡体重力侵蚀产沙量占各级沟道总来沙量的50%以上,是各级沟道泥沙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凸凹型坡、凸型坡和混合型坡三类坡体产沙最多,占坡体总产沙量的85%以上,且随沟道级别升高(三级→二级→一级)而呈递减趋势,二级沟道在各级沟道中输沙贡献率最大、达45%,是主沟泥沙重要来源;3)坡体侵蚀量与侵蚀面积及堆积量与堆积面积的比值均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坡体产沙量与坡体单元面积的比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坡体侵蚀量、堆积量、产沙量均随其对应面积的增大而增大;4)震后坡体侵蚀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最大侵蚀速率在凸凹型坡体单元、达0.24m/次;流域侵蚀速率也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同时,存在由低到高逐级递增趋势,其中主流域侵蚀速率最大、达0.39m/次;5)各级流域泥沙输移比随流域级别增高而减小,其中主流域泥沙输移比最低、为0.28,三级流域最高、达0.93。研究结果可以为灾区小流域泥沙调控、重大工程选址选线、河流整治和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保障山区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估算各省域碳强度的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时空跃迁测度方法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省域(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空间依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① 中国省域碳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到小幅波动的特征,碳强度相似的省域趋向于集聚,表明中国省域碳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②省域碳强度存在不均衡的发展格局,高-高集聚的省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低-低集聚的省域多分布于中国东南部。③碳强度空间集聚总体呈优化态势,高-高集聚的省域在减少,低-低集聚的省域在不断增多,但不同省域在碳强度的空间集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碳强度影响因素(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4个解释变量对碳强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均GDP;且各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在不同省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ComGIS的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分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江口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滨海湿地之一,加强该湿地的管理对于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重大。应用变化动态度、马尔柯夫链等数学方法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了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模型;采用组件式开发技术,利用M apOb jects在V isual Basic平台上,进行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并使用该信息系统对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ComG IS技术开发湿地信息系统具有高度的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该系统能更高效、直观管理闽江口湿地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以形象化的方式对湿地作全局性时空分析,使得闽江口湿地管理和保护更加科学、便捷。应用该系统对1986年到2000年间闽江口湿地演变分析表明,由于该时期当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闽江口湿地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类活动对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巨大影响.以1989年和1998年Landsat TM影像和2003年Aster影像为数据源,提取了3个时期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及其周边土地利用分布信息;采用Costanza R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计算3个时期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3个时期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分别为2 945.95×104 $、2 904.05×104 $和2 730.82×104 $,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该现象说明研究区十余年来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严重降低了保护区及其周边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对比3个时期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发现建设用地和养殖用地的扩张是导致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