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侯淑梅  孙敬文  孙鹏程  谷山青  邱粲  刘程 《气象》2020,46(2):200-211
利用2008—2017年4一10月山东省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全部站)和国家气象观测站(简称国家站)逐小时1 mm以上降水量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不同分辨率数据对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刻画效果。结果表明如下:全部站小时降水量的偏态特征比国家站明显,若分析小时降水量的平均状态,两者均具有代表性,若分析短时强降水的极端性,全部站数据更具有优越性。将各站第99.5%分位数作为极端短时强降水的阈值最合理,全部站和国家站对于30~45 mm阈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45 mm以上的阈值,全部站的数值和范围均大于国家站。山东省大部地区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强度集中在40~60 mm·h~(-1),全部站和国家站在此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国家站数据不能刻画40 mm·h~(-1)以下和60 mm·h~(-1)以上的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极端短时强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密切相关。鲁东南地区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强度、日最大降水量及夏季降水量、年降水量均居山东省之首,鲁西北地区虽然强降水频次高、强度大,但与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没有正相关关系。全部站与国家站极端短时强降水频次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一致,但国家站不能完全代表山东省极端短时强降水强度的月变化和日变化平均状况,全部站数据能更准确地反映山东省的时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人为降低论证等级、报告书整体质量不高、论证程序流于形式、论证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差别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对比了我国海域使用论证与美国海岸带环评制度上的一些异同,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六方面原因:论证周期不完整;海洋功能区划的约束力不强、论证对象不确切;不关注海域的累积影响;对跨机构合作和公众参与没有规定;缺少有效的监管方法;法律效力有限。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增加必要的论证内容,使整个论证程序更加完整;增加筛选阶段,明确论证对象,提前审核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深化整体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增加生态区划及环境容量等理念;建立部门合作和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提高海域论证工作的效果;引入"三方合同"的监管方法,杜绝论证工作中的偏袒现象;将海域使用论证与海洋工程环评两制度结合,增强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