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华北平原下垫面荒漠化和绿化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贤超  尹思明 《地理学报》1993,48(6):552-562
从大气热力学能量方程,水汽守恒方程以及降水与大气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的经验关系出发,本文假定大尺度环流不受地表下垫面变化的影响,不考虑大气辐射吸收与水汽和温度的反馈作用,对大气和地表能量过程作参数化处理,建立了一个反映区域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与地表反射率和波恩比变化之间的关系。计算分析表明,对于线性尺度为550km的华北平原来说,如果地表下垫面从目前状态变成沙漠的话,年平均温度将增加2.14°C,年降水量将减少536.1mm。如果华北平原全部绿化、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年降水量可增加21.2mm。  相似文献   
2.
3.
林贤超  李克让 《大气科学》1993,17(6):703-712
本文利用一个简单的气候模式,求得三个平衡态的全球半均温度值分别为:T_1=248.5K,T_2=271.9K和T_3=288.1K,其中对应于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的T_3和T_1是稳定的.若要使现代温暖气候转变为寒冷气候,太阳常数约需比现代值减少3%:若从寒冷气候转变成温暖气候,太阳常数需增加约6.3%.这表明寒冷气候的状态要比温暖气候的状态相对稳定些.然后讨论了随机扰动对气候半衡态之间转换的作用.结果表明:仅通过天气随机扰动的涨落效应不可能使气候系统实现冰期-间冰期之间10~5年周期尺度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东亚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分析,发现东亚季风存在3-4年左右的长期振荡.这类振荡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有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反馈的耦合振荡过程.据此提出海温通过季风系统的变化影响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的可能长期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风应力平均场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迄今世界上最完善精细的全球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COADS)提供的风场资料,计算了1949—1987年近40年平均网格为5°×5°的太平洋海域逐月风应力场,并分析了各纬度带平均纬向和经向风应力的逐月变化以及1、4、7和10月的风应力场的分布特征。风应力的计算采用整体空气动力学公式,其中曳力系数的计算是以Bunker给出的曳力系数随风和海气温差变化的数表为基础,用最小二乘法,考虑了大气层结热力影响和风切变的动力影响,拟合了一个二次多项式。计算结果表明其精度和实用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6.
徐淑英  林贤超 《地理研究》1986,5(2):106-106
该文分析了近三十年我国东部地区六月的降水资料,发现初夏华北降水和江南降水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相反的. 文章分析了初夏夏季风强弱时期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结构,找出了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变化的影响. 通过对整个季风系统的分析,发现东亚夏季风系统存在着3-4年左右的长期振荡,并和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有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反馈的耦合振荡过程.由此提出了海风通过季风系统变化影响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的可能长期天气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