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学良  刘学春  黄小彦  史雅静 《气象》2010,36(10):91-96
为揭示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活动规律,以满足雷电灾害防护和雷击风险评估工作需要,采用湖北不同地理位置的13个雷击探测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的云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极性分布、日变化、月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累计概率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地闪电中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6.2%;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3.8%;闪电频次的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单谷型,一日中,最大值出现在15—16时,最小值在09—10时;一年中,4—8月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5.9%,其中7—8月闪电次数最多;正、负闪电的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 kA,大于30 kA的累积概率在50%以下,大于60 kA的累积概率8.1%,大于100 kA的累积概率1.6%;拟合出湖北地区大于某雷电流强度累积概率方程,经统计分析,实测值与计算值相关系数达0.99998。闪电密度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鄂东南的嘉鱼县、咸宁、黄石、鄂州市一带为闪电高密度区,鄂西的远安县、当阳市附近为闪电次高密度区。山区与丘陵、平原交接地带,即地表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带,是雷电多发地带。鄂西南山区县市雷电日数较多,闪电密度不一定随之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山区县市土壤电阻率较大和山区局地小气候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2006-2007年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湖北不同地理位置的13个雷击探测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的云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极性分布、日变化、月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方面研究了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地闪电中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6.3%,平均闪电强度32.33kA;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3.7%,平均闪电强度42.24kA;闪电频次的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单谷型,一日中,最大值出现在15-16时,最小值在09-10时;一年中,4-8月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6.7%,其中7-8月闪电次数最多;正、负闪电的强度主要集中在10~45kA,80%以上闪电强度不大于45kA,100kA以下的闪电次数约占闪电总数的98.6%;闪电密度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鄂东南的嘉鱼、咸宁、黄石、鄂州一带为闪电高密度区,鄂西的远安、宜昌、枝江一带为闪电次高密度区,两个闪电高密度区基本上都发生在山区与丘陵、平原交接地带。  相似文献   
3.
武汉地区云地闪电特征及防护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武汉地区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云地闪电资料,统计分析了武汉地区云地闪电特征及其直击雷防护效率,为该地区的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统计分析表明,武汉地区年平均云地闪电次数为45693次;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6.0%,平均负闪电强度为32.6 kA;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4.0%,平均正闪电强度为38.3 kA。4-8月闪电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6.9%,其中7-8月闪电占全年闪电总数的70.8%,9月至次年3月闪电仅占全年闪电总数的3.1%。正、负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 kA,平均陡度为12 kA/μs左右。通过统计分析,拟合出适合武汉地区大于某一雷电流幅值累计概率方程。武汉市新洲区西南部与黄陂区东南部交接地区和江夏区东部地区是闪电高密度中心,年平均闪电次数在8.5次/km~2以上。武汉地区建筑物直击雷保护范围按照1、2、3类防雷类别设计时,其绕击率分别为1.3%、3.3%和11.5%,反击率分别为0.1%、0.2%、1.6%。  相似文献   
4.
通信光缆的雷击形式与防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社会上基于光缆中光纤是非金属材料而不会引起雷击的错误认识,阐明了通信光缆仍有可能遭受雷击的原因;同时,对通信光缆的三种雷击形式进行了概述;另外,对当前国内两种通信光缆防雷方法的适应性作了客观评价,并分别就光缆敷设前和针对光缆金属构件的防雷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等电位连接检测项目纳入到防雷检测项目之后,有些现场技术人员因不清楚等电位连接与接地概念及其电阻检测方法的区别而错误使用检测仪表的情况,阐述了等电位连接与接地的概念差异,并从检测原理、检测所使用仪器和检测方法这三个方面,对等电位连接电阻与接地电阻的检测差异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6.
自复位平面钢框架推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一榀四层两跨平面钢框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分别计算钢材强度为Q345、Q420和Q460三榀自复位钢框架,探讨自复位平面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并着重讨论钢材强度对自复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材强度的提高对减小结构塑性、残余侧移有较明显的作用,但未彻底避免柱底塑性的产生。对相对内转角和摩擦耗能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对钢绞线预应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多维地震输入下首都机场航站楼T3反应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都机场航站楼(T3)下部为混凝土和钢混合框架,上部为复杂的双曲面形双层扁网壳,长960 m,宽780 m,为超大体量大跨度复杂空间钢结构体系。本文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了单维和多维地震输入下的反应谱分析,研究了单维和多维地震输入对构件内力、节点位移和地震总剪力的影响;研究了多维地震输入下地震响应值与按规范地震组合公式计算所得地震响应值的关系;研究了模态提取数目和质量参与系数的关系,CQC法中参与组合的模态数目与结构地震响应的关系。研究表明,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模态频率越高,对结构内力的影响越小,对于对结构影响较小的高频模态,可以忽略其对结构的影响;根据单维和多维地震反应的对比分析,对超大跨度复杂钢结构宜进行三维地震输入的反应谱分析。另外,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效应组合方法,可替代多维地震反应分析,并弥补现行规范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雷暴日数与云地闪电密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良  张科杰  黄小彦  刘学春 《气象》2012,38(6):728-732
为了研究年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以满足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需要,采用湖北省ADTD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的2007--2010年云地闪电资料和雷电监测理论探测效率在95%以上的28个气象台站的年雷暴日数,对台站周围不同半径距离范围内年平均云地闪电次数与年平均雷暴日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台站周围18~20km范围内,相关系数明显增大,其中18km范围内相关系数最大为0.8521。由此可以认为,观测人员一般只能听到观测站点周围18~20km左右的雷声。经统计计算,拟合年平均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式为:Nc=0.029Td^1.5。通过2011年检验表明,采用拟合方程:Nc=0.029Td^1.5计算各台站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明显优于规范方程:Nc=0.024Td^1.3计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利用1961―2010年中部五省85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部五省初雷日期和终雷日期没有表现出提前或推迟的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整体呈下降趋势,夏季雷暴日的减少是影响年雷暴日减少的主要原因。中部五省年平均雷暴日为41 d,其中春季占全年雷暴日的30.3%,夏季占57.6%,秋季占8.5%,冬季占3.6%;五省平均初雷日期在3月1日或2日,从南至北初雷日期依次推迟,南北最大相差近3个月;终雷日期在10月4日或5日,终雷日期是南晚北早,南北最大相差近2个月;雷暴日月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主峰在7月或8月,次峰在4月;通过小波分析,年平均雷暴日主要呈11 a、17 a和6 a、4 a左右的振荡周期;长江以北地区,20 d<年平均雷暴日≤40 d,属多雷暴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40 d,属于高雷区或强雷区,其中赣南和湘南少部分地区年平均雷暴日>60 d,属强雷区。根据EOF分析,将五省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梅雨型和局地型等4种类型。年平均雷暴日整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可能与夏季风的强弱和大气环流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依据我国现有相关防雷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结合多年从事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实际,针对易燃易爆场所已竣工将投入使用或使用中的防雷装置,提出了其检测的基本要求与操作程序,概述了其检测项目及检测周期,归纳出各种防雷装置、防静电接地的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