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腾冲火山岩岩石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才英  周真恒 《云南地质》2000,19(2):134-151
通过154个全岩化学分析资料的综合研究,探讨了腾冲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化学成分特征和共生组合系列。第一期(N2)火山岩为高A1弱碱性-钙碱性橄榄玄武岩(含少量安山岩);第二期(Q1)为高K钙碱性安山-英安岩类;第三期(Q3)为高A1高K弱碱性-钙碱性橄榄玄武岩-玄武安山夺;第四期(Q4)为高A1高K钙碱性安山岩-粗安岩。  相似文献   
2.
通过电子探针分析,系统研究了腾冲火山岩105个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本区熔岩中的橄榄石为贵橄榄石兼少量透铁橄榄石,斜方石为古铜辉石兼紫苏辉石,单斜辉石为普通辉石兼少量 质透石,斜长石为拉长石兼部分中长石和少量更长石,角闪石为低铁普通角闪石,黑云母为钛铁黑云母为钛铁黑云母为钛铁黑云母兼富铁黑云母。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震活动与岩石圈热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才英  周真恒 《中国地震》2000,16(3):263-272
利用云南及邻区的大地热流测值和估算值资料仿制了云南大地热流等值线图。大地热流与强震(886~1998年)震中、地温分布与精度较高的震源深度资料(1983~1997年)的对比研究表明:云南强震主要发生于热应力集中的地热梯级带;震源一般位于100~600℃等温度线间,相当于3~25km深度,并密集分布于200~450℃等温线间,即5~20km深处,震源深度分布范围可能与地温所引起的地壳脆韧性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腾冲火山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腾冲火山岩的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该区火山岩具高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87Sr/^87Sr和低的^143Nd/^144Nd值,所反映的岩浆源区为EMⅡ。模拟计算表明:地幔源中下地壳组分(含少量大洋沉积物)占20%,地幔源相当于榴辉岩组成。  相似文献   
5.
依据地震活动资料研究龙陵—澜沧地震带分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强震的震害影响场及构造能流图象分析结果,提出了龙陵-澜沧构造带的分段结果,并通过带内地震迁移规律,对1988年耿马7.2级地震后未来地震活动趋势作了初步估计:永德及北西地区和澜沧及其南东地区存在发生7级及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下次大震可能将发生于永德地区或其北西更远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壳和上地幔的岩石学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地表出露变质岩、深部地震测深资料和高温高压岩石波速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 ,研究了云南地壳和上地幔岩石组成。结果表明 ,云南上、中、下地壳分别由绿片岩相 (顶部为沉积层 )、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岩组成或分别由与之相当的花岗岩类、闪长岩类、辉长岩类组成 ,部分地区地壳底部有镁铁质榴辉岩存在。上地幔由橄榄岩组成 ,部分地区 (兰坪思茅坳陷和滇中坳陷 )壳幔过渡带可能由镁铁质榴辉岩和橄榄岩组成  相似文献   
7.
云南深部热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云南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并从地壳结构入手探讨了地壳、上地幔的生热率垂向分布,进而研究了云南的深部热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垂向上,上地壳所产生的热流量最大,中地壳次之,下地壳最小;横向上,各构造单元深部热流结构差别较大,全区地幔热流变化范围是19~57mW/m2.  相似文献   
8.
岩石圈流变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圈流变学的目标是研究岩石圈物质的变形、流动及其机制。70年代以来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和地热研究的丰硕成果,推动了该分支学科的进展。Ranali等(1987)建立了7种岩石圈流变学剖面,并论述了岩石圈的流变学分层特性。此后,一些学者对不同地区的岩石圈做了研究,获得了类似的结果,建立了岩石圈流变学分层理论。运用这一理论,能解释地球科学许多分支学科所研究的不同尺度的构造现象。因为岩石圈的结构分层和流变性质,控制了大陆构造的形成演化,尤其是大陆构造变形。最新研究表明,一系列深成构造作用,如下地壳韧性剪切、造山带演化晚期或造山期后重力塌陷和莫霍面松驰等,与下地壳软化和塑性流动密切相关,而中上地壳(或汇聚带上地幔最上部)脆性域控制了地震震源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一个地震多发区。1652年至1994年间云南地区共发生613次破坏性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553次,6.0—6.9级地震49次,7.0—7.9级地震12次,8级地震1次。云南的破坏性地震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破坏外,还在震区形成包括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和喷砂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这些地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建筑物和农田,形成云南破坏性地震灾害特点。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主要集中发生在滇中、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根据统计分析,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平均人员伤亡人数(N)与地震震级(M)的关系为:lgN=1.5M-7.4。人员伤亡数(N)与震中距D(km)的关系为:lgN=0.8-0.027D(6.0—6.9级地震)和lgN=3.2-0.05D(7级以上地震)。出现地面破坏现象的最大震中距离(Dmax)和震级的关系为:Dmax(km)=52M-298(地表裂缝);Dmax(km)=18M-93(崩塌滑坡);Dmax(km)=50M-281(滚石)。  相似文献   
10.
腾冲火山岩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通过腾冲火山岩稀土和微量元素丰度的测试与分析,结合前人部分资料探讨了该区火山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喷发期火山岩均富集LREE和Rb、Sr、Ba、U、Th等不相容元素;均具极为相似的稀土分配型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式,这可能反映了各其火山岩初始岩浆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