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In recent years, sedimentation conditions in Dongting Lake have varied greatly because of significant changes in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follow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Gorges Dam. The topography of the lake bottom has changed rapidly because of the intense exchange of water and sediment between the lake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 However, time series information on lake-bottom topographic change is lacking. In this study, we introduced a method that combines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in situ water level data to extract a record of Dongting Lake bottom topography from 2003 to 2011. Multi-temporal lake land/water boundaries were extracted from MODIS images using the linear spectral mixture model method. The elevation of water/land boundary points were calculated using water level data and spatial interpolation techniques.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of Dongting Lake bottom topography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then constructed with the multiple heighted waterlines. The mean root-mean-square error of the linear spectral mixture model was 0.036, and the mean predicted error for elevation interpolation was -0.19 m. Compared with field measurement data and sediment load data, the method has proven to be most applicab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ography of the bottom of Dongting Lake has exhibited uneven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over the last nine years. Moreover, lake-bottom topography has undergone a slight erosion trend within this period, with 58.2% and 41.8% of the lake-bottom area being eroded and deposite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
肖飞  杜耘  凌峰  吴胜军  严翼 《湿地科学》2012,10(1):8-14
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长江中游四湖流域湖泊阶段性变化特征,并结合湖区土壤空间分布数据,重点探讨现代土壤空间格局与湖泊的阶段性变化是否存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江汉平原四湖流域湖泊经历了由扩大到缩小至稳定的阶段性变化过程;通过湖泊变迁序列与湖区土壤格局的综合分析,发现四湖流域湖泊变化范围内的土壤空间分异与20世纪20年代以来湖泊变化历程具有密切关系。20世纪20年代以来,四湖流域湖泊变化范围集中分布了全流域67%以上的潜育型水稻土和沼泽型水稻土;在四湖流域自20世纪40年代起的湖泊萎缩阶段,湖泊变化时间距今愈近,相应湖泊变化范围中沼泽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面积比例愈大,淹育型水稻土和潴育型水稻土面积比例则愈小。在湖泊变化不同时间组合所对应的空间范围中,各类型水稻土所占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而表现的规律性,在一定程度表现出人为耕作及土壤性质改良对土壤性质转变的影响作用;而根据沼泽型水稻土转变速率的空间差异性,可推测湖区脱沼泽过程与地形地貌分异相关。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与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蔡述明  杜耘等 《地球科学》2001,26(6):643-647
洪涝灾害的防治是长江中游地区急需解决的首要环境问题。讨论了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深层次成因,探讨了运用“3S”技术建设洪涝灾害监测、评估与决策系统的可能性,初步提出了系统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试验区建设的结构流程。以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为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洪湖湿地抗渍蓄洪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飞  蔡述明  杜耘 《湖泊科学》2003,15(Z1):243-248
鉴于洪湖湿地为渍涝灾害的多发区,并在江汉平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文以该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分析,以便正确认识洪湖湿地的抗渍蓄洪能力.建立洪湖湿地的TIN模型以分析该区的抗渍蓄洪能力,并分别计算出洪湖湖泊的调蓄能力和整个洪湖湿地水位同蓄水面积及蓄水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TIN模型与2001年的LandSat-ETM+遥感图像的叠加分析,统计出不同湿地类型的平均高程.依此计算出23. Ini高程线为水稻田的耕作线,由此推算出水稻基本不受影响条件下洪湖湿地的调蓄容量为1.087×109 m3.并提出在该区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减灾决策体系的建议,以便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5.
洪湖人类活动的沉积物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洪湖150cm长的沉积物样芯进行了TOC、TN、TP、Ca、硫化物测试和AMS定年,在此基础上对洪湖地区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响应进行了讨论.TOC和TN的含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它们在样芯顶部和底部都出现显著峰值,而中部变化平坦,表示1500年来洪湖环境变演的三个显著不同的阶段;TP从过去到现在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不大,这与磷在沉积物中复杂的循环机制有关;Ca的剖面变化显示为底部含量高上部低,其变化情况较复杂;硫化物在顶部15cm的含量比背景值略高,可能指示了上个世纪人类对铁矿和矿物燃料开采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6.
二维水质模型在武汉东湖引水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成  任宪友  班璇  杜耘 《湖泊科学》2012,24(1):43-50
以"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应用MIKE21软件对武汉东湖引水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东湖2008年6月和7月实测的水深、TN和TP数据率定了模型参数(床底摩擦力和涡粘系数),并利用2010年7月实测数据建立水动力学模型和对流扩散模型,模拟了四种引水工况下模型运行35 d之后东湖水体中TN、TP浓度分布情况,并比较四种工况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在设置两个引水口以及考虑风速影响的情况下,东湖水体中TN、TP浓度分布最均匀.对"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洪湖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Hh01-2(B)孔岩芯磁参数的测量发现在岩芯所代表的时间段内洪湖沉积物磁化率呈现了明显的四个主阶段变化;频率磁化率变化与磁化率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亚铁磁性矿物的变化主导了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同时结合年代、孢粉分析以及参考相关历史记载资料,发现磁化率高值段对应湖水动力强、湖面较宽、气候较湿润,而磁化率低值段对应湖水动力弱、湖面较小、气候偏干旱.从而得出了洪湖沉积物磁参数曲线波峰和波谷分别对应洪湖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扩张和收缩、气候温湿和冷干的旋回.  相似文献   
8.
江汉平原村落空间分布与微地形结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飞  杜耘  凌峰  高爱雄  李元征 《地理研究》2012,31(10):1785-1792
主要对江汉平原村落点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讨, 分析其与平原微地形结构间的关系。本文采用GIS空间统计方法对研究样区村落点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并根据平原微地形起伏特点, 采用一种局部形态分析方法进行微地形结构提取;进而对村落点空间分布与微地形提取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表明:村落空间分布与微地形结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约75.40%的村落点与所提取微地形凸起部位的空间位置重合, 而83.94%的村落点在距离微地形凸起50m范围内, 村落点整体表现出向所提取微地形凸起结构聚集的分布格局。江汉平原特有的村落空间结构主要受小尺度地形起伏的影响, 村落格局与微地形结构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较好地体现了人类活动与洪涝等自然灾害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肖飞  杜耘  Parrot J F  王学雷  严翼 《地理科学》2011,31(6):647-653
针对江汉平原区堤垸人工微地貌,综合局部地形分析、水流模拟分析以及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利用SRTM DEM数据进行微地貌自动提取研究。根据人工微地貌特点,构建一种局部地形形态分析方法来对结构线位置进行标示,并提出一种流域合并的方法来进行微地貌结构线提取;进而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提出平原区人工微地貌的组合提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实现平原区垸堤人工微地貌结构线提取。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M的地貌实体单元自动提取方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我国传统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分类强调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界线划分沿地貌实体边界而非规则统计单元,目前尚缺乏地貌实体单元的有效自动提取方法。针对这一难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EM的地貌实体单元数字提取方法。利用坡度分级,并搜索相邻栅格单元、计算坡度级别内相互连通栅格的面积,建立坡度、面积阈值综合判别规则进行山地平原的自动划分;利用地形倒置、水文淹没分析,将山体划分的二维判别规则扩展到实际三维地形中,并结合地形结构线提取算法进行山体界线自动提取、确定山地地貌实体单元。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我国传统地貌分类体系,能够较好实现山地/平原的自动划分和山体界线的数字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