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新世湖相纹泥及其环境信息与时间标尺记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纹泥反映了湖相沉积物中特有的沉积韵律,是气候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产物。山西榆社张村地区上新世晚期的湖心相沉积中发育了极为完好的纹泥剖面。纹泥深浅相间形成清晰的纹理,分别代表夏秋和冬春。一深一浅组成一对,代表一年。纹泥层的单层厚度平均为0.12~0.25mm/条,薄者<0.1mm/条,厚者可达0.3mm/条。暗色纹泥层的厚度大于浅色纹泥层。暗色纹泥的有机质含量丰富,木本植物孢粉占优势,同时CaO的含量低;浅色纹泥恰好相反。湖相纹泥具有建立高分辨率时间标尺和环境演化序列的特殊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次研究依据大量的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根据沉积构造、沉积层序特征及测井曲线对比分析,对姬塬地区延九段的沉积相进行研究,认为本区延九段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且明确了沉积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比较发育,还发育分流间、决口扇和沼泽沉积;三角洲前缘上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研究区储层砂体发育各种层理构造和侵蚀构造。河道砂坝储层物性好,常叠覆形成构造小高点,可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4.
由于时间域内粘弹性介质的本构方程是一种卷积积分形式,无法将它直接离散化数值求解.本文采用GSLS模型逼近谐振Q模型介质的粘弹性;推导了粘弹性介质中实现纵波和横波分解的等价波动方程.同时给出了等价方程的完全匹配吸收边界(PML)条件公式及相应的交错网格任意偶数阶精度有限差分格式.最后应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法,求解等价波动方程.实验显示GSLS模型逼近精度高,吸收边界效果好,能够实现纵、横波的完全分离,可以得到高精度的波场快照和合成记录;并且波场快照和合成记录能较好的反映谐振Q模型介质的粘弹性特征.结果证明GSLS模型能够精确地逼近谐振Q模型的粘弹性.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白云凹陷东部目前已获得多个商业性油气发现,但是该地区油气分布较复杂,油气聚集规律仍有待深入分析.本文基于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分析资料,对白云凹陷东部A井区油气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断裂、不整合面和砂岩输导层三类输导体.断开层位多,长期活动的Ⅰ类断裂为油源断裂,垂向上深部主要起输导油气作用,而浅部垂向和侧向封闭性较好,主要起封堵油气的作用;断开层位少,活动时期短的Ⅱ类断裂主要起封堵油气的作用.砂岩输导层主要为ZJ2段和ZJ3段砂体,输导能力强;而珠海组砂体的区域输导能力较差.T70不整合面主要为削超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靠近洼陷的平行不整合面上、下分别为渗透性的砂岩和灰岩岩层,为油气输导层,东部隆起区的削超不整合则有利于油气聚集.分析得出:沟通白云主洼烃源岩的3号断层系发育的断面脊、ZJ2段和ZJ3段砂岩构造脊以及自西向东发育的不整合构造脊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为区域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三种输导体组合形成的复合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研究区的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断裂与砂体组成的断-砂复合输导体系表现为断-砂耦合输导、油气近源成藏模式,油气成藏的主要层位为ZJ2段;而断裂与砂体和不整合面复合-网状输导体系则表现为断-砂-不整合-构造脊复合输导、油气远源多层系成藏模式,油气纵向上具有多层系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山东庙岛群岛全新世黄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庙岛群岛横跨渤海海峡,在这些岛屿上发育了第四纪各个阶段的黄土地层。在该区的马兰黄土之上普遍发育了全新世黄土。两者间有一清楚的侵蚀面相隔。全新世早期以浅棕黄色的黄土为特征,粒度较粗,其堆积时间约在10000—8000aB.P.之间。黄土层底部有零星散布的海相砾石和海螺化石。全新世中期为黑垆土发育期,其时间从8000aB.P.持续到2500aB.P。黑垆土厚约1.5m。全新世晚期又以砂质黄土堆积为特征,厚约30cm。  相似文献   
7.
石宁 《第四纪研究》1996,16(4):319-328
华北地区的云杉属和冷杉属在早上新世就有大量的发展。榆社盆地在4.4MaBP.时,云杉属在孢粉植物群中的含量达50%一70%,与云杉属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些喜暖植物。根据化石和孢粉学证据、沉积条件、古地形及欧洲的旁证材料推测,上新世云杉属和冷杉属的生态习性与现代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云杉、冷杉不同,它们是一些可以生长在相对暖湿气候条件下的种类。上新世以森林为主的植被在2.3MaB.P.时转变为疏林草原,亚热带植物基本迁离榆社盆地。云杉属和冷杉属不仅在孢粉植物群中大量减少,在木本植物中也降为次要组分。古植物的演化和迁移历史反映了冰期气候和东亚季风气候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榆社县王宁剖面的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R红土始自高斯正极性带顶部,向上跨越包括奥杜威极性亚带在内的松山负极性带下半部。这一结果揭示了老R红土的存在,对于确定R红土的层位和沉积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R红土磁化率值的变化与土壤化程度呈正相关性,反映了形成期内气候波动的特征。在它所跨越的1Ma间,R红土记录了9次明显的气候波动。这种由古土壤层和R红土层更迭及磁化率峰谷交替表现出来的气候波动韵律与天文韵律中0.1Ma周期相近。且红土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很小,线理、面理同等发育,粘滞剩磁很强,以及阻挡温度谱等主要磁学性质都与原生黄土系列相近,意味着二者成因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榆社县王宁剖面的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R红土始自高斯正极性带顶部,向上跨越包括奥杜威极性亚带在内的松山负极性带下半部。这一结果揭示了老R红土的存在,对于确定R红土的层位和沉积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R红土磁化率值的变化与土壤化程度呈正相关性,反映了形成期内气候波动的特征。在它所跨越的1Ma间,R红土记录了9次明显的气候波动。这种由古土壤层和R红土层更迭及磁化率峰谷交替表现出来的气候波动韵律与天文韵律中0.1Ma周期相近。且红土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很小,线理、面理同等发育,粘滞剩磁很强,以及阻挡温度谱等主要磁学性质都与原生黄土系列相近,意味着二者成因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存在贫信息、小样本的问题,通过对原始数据、初始值以及背景值进行优化改进传统的GM(1,1)模型。以某大坝实测径向水平位移数据为例,分别用改进前后的模型进行预测,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改进的GM(1,1)模型的优越性与有效性,相对于传统GM(1,1)模型,其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