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华南古生代中期地层界面,指早古生代地层与上覆地层之间的接触界面;这是华南地质发展史上重要的构造转换界面之一,综合研究其分布特征对探讨华南大地构造的演变,特别是广西运动进程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基础性的科学意义.文章根据华南14省及1直辖市、115县的126条穿越该地层界面剖面的研究,揭示出其界面上、下地层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出华南古生代中期地层界面接触关系有3大类: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并以该界面上、下地层的时间和分布特征为依据,划分为3个分布区.在华南全区,在大时间尺度上,广西运动是一次长历程的地质作用,体现在虽然各地发生、发展、结束时间和后续推进过程略有差异,但大体的时间相近;它最先发生于晚奥陶世珠江区,到达扬子区的时间大约晚了10Ma;发展的高点在志留纪普里道利世早期;结束的时间从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晚期开始,呈现为一个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的强力推进过程.华南广西运动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雪峰-九岭山以东和以南地区地质作用较为强烈,界面为角度不整合,体现了陆内造山运动的形式;以西和以北地区地质作用相对平和,界面为平行不整合,以反复、多幕的升降运动为特征.广西运动的动力源问题甚为复杂,文章提出导致华南广西运动发生的动力源是多源和多方向的,正是由于不同的块体从不同的方向大致在晚奥陶世凯迪期间对华夏块体的挤压作用,广西运动在华南广大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发生和推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整理分析了自2000年以来的相关论著,力图对"人类世"名称的来历、"人类世"提出的背景及数年来学术界的争议内容等进行介绍和评论,希望引起国人对这个可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层学"事件"产生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个词,由"人类"和"新(时代)"组合而成,由环境领域学者Paul J.Crutzen和Eugene F.Stoermer于2000年创建,用于代表自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的地质时代。人类世自提出后,数年间即在学术界,包括我国第四纪研究领域的学者间,就其是否成立、如成立其下限如何确定等引发了广泛的讨论。2008年2月Zalasiewicz等21位伦敦地质学会地层委员会的成员联名在"GSAToday"上发表论文,从地层学概念上,尤其针对持反对意见或修改意见者提出的质疑点,就人类世这个地质时代的建立进行了全面论证,并对可作为人类世下限的标识提出了建议,正式把人类世概念推广到地球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5.
重庆秀山志留系小溪组的发现与迴星哨组的厘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对重庆秀山地区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和疑源类)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研究,对迴星哨组进行了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为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迴星哨组.厘定后的迴星哨组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与下伏秀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地质时代为Llandovery世Telychian晚期.基于对贵州印...  相似文献   
6.
依据对赣西北地区线形植物、大型虫管遗迹和微体植物化石的研究,在原西坑组上部划出了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对原西坑组进行了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为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西坑组。厘定后的西坑组以黄绿色、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属于"上红层",与下伏夏家桥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晚期。基于皖赣鄂边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的研究,表明在扬子上升后,皖赣鄂边区发育志留纪晚期沉积,证明该区遭受过海侵,在一定区域内沉积了一定厚度的地层;陆生线形植物和早期维管植物在该区的产出,表明其沉积区距物源区不远,该区河流发育,海域的海水发生淡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青岛市全新世陆相地层共分4层,从底到顶被前人分别命名为第⑨,⑦,⑤和③层,以粉土、粉质粘土和砂为主要沉积物。近来笔者在该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工地施工期间,从出露的全新世陆相地层的第⑤和③层的粉土及粘土中发现一个特异埋藏的大植物化石群。两层中均筛出大量保存三维立体结构的果实和种子标本。第⑤层顶部还产出枝叶、木材化石。产地附近的新钻孔材料同位素测年值显示,第⑦层底部、第⑤层顶部及第③层顶部14C测定年龄分别为6264±80aB.P.,4805±150aB.P.和3550±115aB.P.。对青岛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工地剖面植物群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第⑤层顶部产出的枝叶、木材化石类群较单一,大多数属于壳斗科落叶类群,但从第⑤和③两层筛出的近万枚果实和种子标本却显示了丰富的类群多样性及良好的分层性,目前已鉴定的标本隶属于24科、38属、62种(包括未定种),全部为被子植物。该分层保存的特异埋藏的大植物化石群的发现,为探讨青岛地区全新世植被演替过程、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湖北通山新桥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综合研究,在原"茅山组"的地层中发现了多层线形植物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四川广元、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等地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研究结果,提出:通山地区原归入"茅山组"的地层,其地质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在湖北东南部(大冶—崇阳地区),小溪组由南向北厚度变薄,推测其沉积中心在江西西北部一带。  相似文献   
9.
对南京附近主要砂砾层剖面作沉积相分析,结合已有的化石和年代资料,认为这套地层形成于晚新生代不同时期,反映了古长江及其支流的历史形成和发育过程,以及与新构造运动,尤其是与青藏高原隆起的联系。研究结果支持将砂砾层分为中新世中期洞玄观组、中新世晚期六合组与黄岗组、上新世(或部分至更新世早期)雨花台组的已有划分方案。根据岩相的纵横变化规律,论证了本区中新世时为汇水湖盆和河流相沉积并存,河流作用向上增强,至上新世主要发育河流相堆积的变化过程。通过对雨花石的成因分析和含化石雨花石的综合研究,表明砂砾层的物质来源大多为近源,是南京周边地区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经剥蚀后再沉积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