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1.
地震预测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要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就地震预测所展开的争论,分析了VAN方法所反映的地震前兆研究动向;就地震前兆观测与数据资料库建设、地震前兆的统计分析、地震的动力学预测、地震预测算法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国际地震预测研究的进展;并概略地介绍了中国的地震预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球物理学发展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地球表面不到1%的面积上,城市化是当今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人类活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人口的城市化。作为传统地球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城市地球物理学就应运而生了。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灾害减轻问题,都要求发展城市地下三维地图的科学基础。地下三维地图既是城市地球物理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我国地球物理学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城市地球物理是地球物理学新的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3.
陈龙生  陈棋福 《中国地震》1997,13(4):311-320
地震活动性中心Gutenberg-Richter关系(logN=a-bM)在确定地震发生率时起着重要作用,实际分析中存在的对G-R关系的偏离主要是由于地震目录的不完全性引起:即在低震级端因地震的监测能力有限,在高震级端因大震的稀少导致的统计涨落。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大型自流灌区。引黄灌溉对发展灌区农业生产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的大水漫灌和渠系水渗漏导致诱发下部盐分向表层聚集,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本文分析了影响河套地区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条件、黄河水水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灌溉方式。旨在为合理利用地区水资源,治理土壤盐渍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汶川MS8.0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裂,但能反映地震地表破裂过程的现象却很少,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八角庙村有一处保存基本完好的断层擦痕剖面,是惟一能反映地震地表破裂过程的露头。剖面上可见两种侧伏产状相差很大的擦痕,我们利用全站仪和GPS对擦痕进行总体和细部的测量,结果表明,一种擦痕接近垂直,侧伏角在 76°~87°之间,另一种擦痕侧伏角相对较小,介于 32°~33°之间。利用擦痕侧伏角、断层面倾角、岩石内摩擦角进行求解断层主应力方位的赤平投影,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运动方式为逆冲兼右行走滑。通过分析对比,我们认为断层面上近水平方向的擦痕切割了近垂直方向的擦痕,据此将地震的地表破裂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断层运动以逆冲向上为主,阶段Ⅱ以右旋走滑为主,这个结论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是一致的。其中,阶段Ⅰ由两个子事件组成; 第一个子事件断层以接近垂直的角度逆冲向上运动,运动方向为SW85°~87°; 第二个子事件断层的运动方向发生朝向NE方向的倾斜,运动方向为SW76°~80°,表明断层运动性质为逆冲兼少量的右旋走滑。阶段Ⅱ断层的运动方向为SW32°~33°,表明这一阶段断层运动以右行走滑为主,走滑分量大于逆冲分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显微鉴定分析、EPMA测试和 X射线分析 ,确定香港坪洲岛坪洲组地层中的方沸石、锥辉石和次生方解石等矿物部分是交代原始盐类矿物钙芒硝形成的 ,它们多以集合体方式构成钙芒硝假晶 ,具有钙芒硝的棱面体形态 ,并可以和区域上含钙芒硝的盐系地层进行对比。本文认为 ,原始钙芒硝为上述矿物的形成提供了 Na2 O和 Ca O,热液活动带来了部分 Si O2 ,通过交代蚀变作用形成了丰富的钙芒硝假晶。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坪洲组是一盐系地层 ,大鹏湾盆地在晚白垩世—古近纪时期是一演化程度较高的硫酸盐型蒸发岩盆地。  相似文献   
7.
具有下伏软弱结构面的矿山边坡开挖时,在软弱结构面上应保留的最小岩体厚度,即“边坡开挖安全厚度”,是边坡设计的控制性参数。本文以攀枝花石灰石矿为例,根据边坡的失稳机制分析,简化、抽象出边坡失稳的刚体极限平衡模型;在此基础上,导出了边坡开挖安全厚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地震活动性分析中余震的删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凌  刘杰  陈颙  陈龙生 《地球物理学报》1998,41(Z1):244-252
介绍了几种删除余震的方法,并从地震断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删除余震的新的震级相关时空窗法.采用这些方法,分别对4个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地震目录删除了余震,并对原始目录及删除余震后的目录作了频度统计和R/S分析结果表明删除余震后,地震时间过程的平稳性明显提高,地震事件的独立性增强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非随机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地震时问过程的R/S分析中,Haret指数H>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删除余震方法及其有效性的检验.  相似文献   
9.
地磁板性反转纪录通常用代表两种极性的黑白间隔所组成的极性柱来表示。这里引入累计磁极性偏转曲线,作为描述地磁极性反转记录的一种新方法。通过组合整个地质时期地磁极性间隔的长度所获得的这种曲线,使人们更容易想象任一时期内地磁场极性的偏转,以及磁场的滞后性质,它同时提供了一种评估地磁发电机模型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实例论述:如何运用累计磁极性偏转方法,评估无量纲参数和信噪比两者的变化及其对磁极性偏转、极性带长度和极性变化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位于松辽盆地南部某油气田边缘一个油气显示井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岩石具有明显的磁性变异结构特征.以磁化率(κ)为例,在低缓的背景磁性上主要呈现高强度与中等强度的2类异常:大于400×10-5为强磁性,100×10-5~150×10-5为中等强度磁性.结合录井资料与地球化学分析解释可知,强磁性异常主要位于取样间隔的底部干层区,少数样品位于浅部油气显示层;中等强度异常主要位于2 700 m附近的油气显示层.岩石磁性与地球化学成分对应分析表明,油气显示层岩石的C1和C2成分与磁化率 (κ)、饱和磁化强度 (Js) 和饱和等温剩余磁化强度(SIRM)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内禀矫顽力(Hc)为逆相关,而干层岩石相关性不明显.矿物成分分析显示,岩石中主要含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黄铁矿和菱铁矿.其中磁赤铁矿主要分布在具有中等磁性强度的油气显示层,而高含量(最高含量达12.5%)的磁铁矿主要位于底部干层.磁赤铁矿与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含量之间相关特征初步表明,自生磁赤铁矿可能主要来源于原地赤铁矿与黄铁矿.推测油气显示层岩石中磁性偏软的磁赤铁矿属于烃蚀变的产物,为烃微渗漏效应(或烟筒效应)的全空间形成机理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