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11篇
  2016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Nuia属微化石在我国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鹏远 《地质论评》1990,36(2):183-185
本文报道新藻属(Nuia)在我国的发现。标本采自天津蓟县雾迷山组二十里铺亚组。该亚组广泛发育条带状黑色燧石,其中富含保存完好和形态多样的新藻属(Nuia)。经鉴定,计1属,1新种:Nuia pelucidus sp. nov.,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Nuia属地质和地理分布的新的古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的污染物在露头上和实验室内均可混入。微体化石既有天然的亦有人造的。这种令人迷惑的物体是可以辨认的,更重要的是不能允许它们削弱日益增多的前显生宙可信的有生命存在的记录。巴西的(约10亿年)和南非的(约23亿年)古老的碳酸盐岩石标本微小裂隙内所发现的丝状微生物污染物,与以前描述为化石的产状相类似。已发表的有可能属太古代的微生物同样包括了微体污染物和实验室里人工制品。虽然斯瓦士兰统沉积岩的微结构可能是化石,但它们还没有得到验证。至今已知最老的保存化石结构的是洛伊丝、纳吉(Lois,Nagy)所描述的约23亿年的南非泥灰质白云岩、迭层石灰岩内的丝体。由于缺少确切的有关超微结构或微量化学方面的证据,因此难以确定那些较老的化石记录是肯定无误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贯彻落实《矿产资源法》中,某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造成危害、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谈点看法,以期引起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促进《矿产资源法》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4.
蓟县雾迷山组蓝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地球化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前显生宙微生物学是当代最富活力的科学领域之一。它的创立与发展虽仅有20余年的历史,但已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大陆上40余个地点的前显生宙地质记录中,相继发现了三维结构保存完好的微化石群。据阿洛米克(S.M.Awramik)的统计,截至  相似文献   
5.
张鹏远  白冰  蒋思晨 《岩土力学》2016,37(5):1307-1316
为了研究孔隙结构和水动力对悬浮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沉积和迁移特性的影响,对天然硅粉(悬浮颗粒)和荧光素钠(示踪剂)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迁移特性进行土柱试验,分别得到了5种不同渗流速度(0.033、0.066、0.132、0.199、0.265 cm/s)、两种不同多孔介质(石英砂和玻璃球)的悬浮颗粒和示踪剂全组合下的20条穿透曲线。根据试验结果,研究孔隙结构、渗流速度对饱和多孔介质中颗粒迁移和沉积过程中水动力作用机制、弥散效应、加速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悬浮颗粒的穿透曲线可以用一阶沉积动力学对流弥散方程的解析解来描述。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大,水动力学作用对颗粒出流浓度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孔隙结构的影响则相对减弱。同时,存在一个临界渗流速度值。当渗流速度超出该值时,悬浮颗粒迁移要快于示踪剂,而且临界渗流速度对于玻璃球和石英砂两种多孔介质是不同的;其次,在两种介质中,随渗流速度增大,弥散度增加,回收率和回收悬浮颗粒粒径增大,沉积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此外,在孔隙比相近的情况下,悬浮颗粒在玻璃球介质中的回收率要大于其在石英砂中的。可见,孔隙结构和渗流速度是影响饱和多孔介质中颗粒输运的重要因素,渗流速度越大,孔隙结构的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河北涞水高于庄组微化石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华北、中南和西南地区,中、上元古界不同组段中,相继发现细胞结构保存完好的微化石群,并都显示出以蓝藻为主体的组合特征,其演化和分布,亦渐趋明朗。为深入了解和揭示前寒武纪生物圈开辟了新途径。化石产在太行山北段涞水地区紫荆关东北方向的野弧,该处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同位素地质年龄介于14—16亿年间)第一段条带状黑色燧石富含微化石,组合特征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北京十三陵蓟县系雾迷山组微体化石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十三陵蓟县系雾迷山组Ⅰ—Ⅳ段分别出露于翠花山和虎山。该组广泛发育的条带状黑色燧石中,富含形态多样、保存完好的微体化石。经切片研究,计有10属(其中1新属),12种(其中7新种),3个比较种,2个未定种和1个未命名类型。其组合面貌,与北京西山、天津蓟县和河北宽城等地区的雾迷山组微体化石群总面貌大致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8.
蓟县雾迷山组微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寒武纪真核生物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证据评价问题,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地质古生物学家激烈而持久争论的焦点。克劳德(P. E. Cloud)等根据大气层中多量氧的积累开始于18—20亿年这一间接资料,推论需氧的真核生物只能出现在20亿年之后的观点,从理论上给了人们以重要的启迪。近年来,前寒武纪微古生物学取得了较大进展,诸如澳大利亚苦泉组(Bitter Springs Formation)中属于红藻或绿藻显示减数分裂的四分孢子化石Eotetrahedrion princeps和显示真菌形态的Eomycetopsis等;美国加里福尼亚东部贝克泉组(Beck Sprin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9.
蓟县蓟县系雾迷山组多核体绿藻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是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问题。前寒武纪古生物学是探索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之一。近十余年来,这门新兴的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前寒武纪地层中,不断发现微体藻类化石。这些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生命起源和细胞进化的认识。但生物进化中重大的事件之一,即真核细胞何时出现的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引起人们关注和迫切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牛绍武  张鹏远  孙淑芬  刘永顺 《地质通报》2016,35(11):1753-1770
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稀有-稀土铁矿床,关于其时代归属尚存分歧。在都拉哈拉组(H3)与尖山组(H5)发现丰富的早寒武世微古植物化石,在尖山组(H5)硅质岩中发现早寒武世小壳化石,在哈拉霍疙特组(H8)确认了奥陶纪床板珊瑚的存在(包括块状群体与丛状群体),并首次发现大型古钵海绵化石与遗迹化石,在比鲁特组(H10)鲍玛序列中发现遗迹化石。初步确认,内蒙古商都地区三足化石(腕足类、头足类与腹足类)的层位可能为呼吉尔图组(或哈拉霍疙特组)。多门类化石的发现与确认,为重新认识白云鄂博超大型稀有-稀土铁矿床含矿地层时代提供了确凿的古生物化石证据,也为重新认识白云鄂博超大型稀有-稀土铁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地层学与大地构造学意义。根据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组合与时代,将原白云鄂博群下部(H1~5)重新厘定为狭义的白云鄂博群,时代为早寒武世;原白云鄂博群上部(H6~15)重新命名为宽沟群,时代为早—中奥陶世,其间的假整合可能就是吉—黑地区的兴凯运动面。重新厘定的白云鄂博群与宽沟群一并划归天山-兴安地层区内蒙古草原地层分区,它是天山-兴安古生代海槽的一部分,并为海槽最南端的一个加里东褶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