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5年9月11日~24日,我们参加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的环球航次(DY105-17A航次).在"大洋一号"科考船上,先后使用了电视抓斗、MAPRs、摄像拖体、多波束、磁力仪、集成化拖体、CTD和近海底磁力仪等调查设备,对东太平洋海隆的13°N和1°N~3°S两个区块,进行了热液活动调查.以往对东太平洋海隆13°N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程度比较高,国际上曾对该区域进行过许多次的航次调查工作,积累了为数众多的数据和资料,2003年11月我们也曾先后使用多波束、CTD、浅层剖面仪、拖网、抓斗和柱状取样器等设备,对东太平洋海隆13°N的热液活动进行了调查,绘制了多波束水深图,获得了宝贵的海底热液硫化物、沉积物、岩石、生物和近海底的水体样品,对该区的地形特征、底质和热液活动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东太平洋海隆的1°N~3°S,尚属于一个调查研究程度比较低的地段,也没有热液活动是否存在的证据.DY105-17A航次,使我们从海况、海流、水文、地形地貌、底质情况等多个方面对这个区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该区赤道附近发现了新的浊度异常,为未来进一步调查证实该区存在热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海底热液柱温度异常自动化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产于英安岩环境中的Si-Fe-Mn羟基氧化物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微形貌分析.结果表明,该样品主要由Si-Fe-Mn羟基氧化物组成,结晶差,含少量的针铁矿、水钠锰矿、钡镁锰矿、绿脱石和蛋白石-A.样品中具疑似生物遗迹,如细丝状硅质物和空心管状物.鳞片状绿脱石可构成蜂窝状结构,也可生长在空心管的表面.绿脱石是低温热液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Si-Fe-Mn羟基氧化物具有两种类型核心:Si-Mn质核和Si质核,其外层均包裹着Si-Fe质层,分别分布在杆状和球状羟基氧化物中.Si-Mn质核中SiO2含量为39.32wt%~86.31wt%,MnO为4.97wt%~27.01wt%,Fe2O3含量较低,为0.54wt%~3.43wt%;Si质核中SiO2含量为90.17wt%,MnO和Fe2O3含量较低,分别为0.06wt%和3.47wt%.其中,Si-Mn质核的生长与微生物活动相关,Si质核为无机成因.  相似文献   
4.
海底热液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可从岩石中淋滤出元素,形成成矿流体,进而能对近海底水体的化学组成产生影响.本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取自一个拖网站位(103°57.62′W,12°50.55′N,水深2480 m)的枕状玄武岩中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热液蚀变特征.结果表明,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的边缘呈现出轻微的化学蚀变,而枕状玄武岩样品内部的辉石和橄榄石微斑晶没有受到热液流体的影响.进一步,可以将斜长石微斑晶和玄武质玻璃边缘的化学蚀变分别划分为5和4种类型.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中热液蚀变所导致的化学变化意味着枕状玄武岩表面发生的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如果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的程度相对较弱,则Si,Al,Ca和Na呈现出由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内侧向外扩散的趋势,并导致这些元素分别在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的边缘外侧聚集.在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程度相对较强的期间,Si,Al,Ca和Na也由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内侧向外扩散,但这些元素在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含量均相对较低.基于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化学变化,可估算出在热液流体和海底枕状玄武岩相互作用期间,导致斜长石微斑晶边缘中Si,Al和Fe含量的变化率分别达到10.69%,17.59%和109%.类似地,玻璃边缘中Si,Al和Fe含量的变化率则分别达到9.79%,16.30%和37.8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