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为了研究南昆仑结合带早白垩世岩浆岩的成因类型和构造背景,本文对盲矿西沟一带出露的花岗岩开展岩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显示,盲矿西沟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13.4±0.6 Ma~117.5±1.5 Ma,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岩含电气石、白云母等矿物,具有富硅(SiO2=72.03%~75.10%)、富碱(K2O+Na2O=7.62%~7.86%)、过铝质(A/CNK=1.20~1.24),贫镁(MgO=0.13%~0.56%)、贫钛(TiO2=0.08%~0.30%)的特征,为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同时,富集Rb、Th、U等微量元素和相对亏损Ba、Sr、Ti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低,显现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具明显Eu负异常(δEu=0.18~0.31); SiO2与TiO2、Fe2O3T、MgO、Al2O  相似文献   
2.
马尼特金矿床位于东昆仑木孜塔格-布青山蛇绿混杂岩带,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发现的与马尔争组地层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小型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与围岩的接触部位。本次研究通过对赋矿花岗闪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研究,探讨了该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构造环境。结果显示:该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13.25 Ma±0.62 Ma(MSWD=0.99),代表其侵入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w(SiO2)在66.96%~68.3%之间,K2O/Na2O=0.54~0.63,相对富钠,贫w(MnO)(平均0.03%),w(P2O5)(0.14%~0.16%)和w(TiO2)(0.4%~0.46%),A/CNK值为1.05~1.16,平均1.106,w(Al2O3)介于15.37%~15.72%之间,里特曼指数δ值为1.43%~1.89%,TFeO/MgO为1.72~1.84,DI为74.19~79.94,表明其为过铝质、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岩石稀土总量较低(ΣREE=110.67×10^-6~121.36×10^-6),表现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曲线,LREE/HREE=13.54~15.12,[(La/Yb)N=20.42~20.7],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负Eu异常中等(δEu介于0.94~0.99之间),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以及U,Th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及K,P,Ti相对亏损,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征。结合其形成时代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其形成于早-中生代巴颜喀拉地块和东昆仑地块后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东段扎玛休玛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较为发育,但受其交通限制,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与铜铅锌多金属矿化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前人鲜有研究.本次针对扎玛休玛地区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明确了扎玛休玛地区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侵位年龄为229.5±1.3 Ma,属于晚三叠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含矿花岗闪长斑岩w(SiO2)含量在67.22%~70.21%之间,w(Al2O3)为13.51%~15.28%,w(K2O)为3.48%~4.27%,全碱含量w(K2O+Na2O)为5.98%~7.41%,w(K2O/Na2O)=1.20~1.52,显示富钾贫钠特点,里特曼指数σ值为1.33~2.23,在w(SiO2)-w (K2O)关系图上落入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1.02~1.14,平均1.07,属过铝质岩石;∑REE=147.42~202.29×10-6,LREE/HREE=11.15~15.29,(La/Yb)N=13.42~20.11,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曲线,δEu介于0.34~0.43,显示负异常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Th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相对亏损特征,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征;结合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花岗闪长斑岩为晚三叠世形成后碰撞构造阶段的火山弧花岗岩.  相似文献   
4.
5.
金川矿床位于龙首山隆起带东段,是中国最大的岩浆镍钴(铂族元素)矿床。该矿床中最重要的金属硫化物组合是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仅局部含有微量的辉钴矿等独立钴矿物。全岩成矿元素分析显示:矿石中Co与S、Ni之间呈良好的正相关性,与As相关性较差,Co/Ni随硫化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镍黄铁矿中Co含量较高,其含量为0.32%~1.93%,平均为0.81%;磁黄铁矿和黄铜矿(方黄铜矿)中Co的含量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11%和0.01%~0.08%。元素面扫描结果表明:Co含量较高的部位与镍黄铁矿范围完全一致,说明Co主要赋存于镍黄铁矿中。金川矿床整体Co/Ni平均值为0.042,与全球典型橄榄岩相地幔Co/Ni值(0.055)相似,表明其岩浆源区主要为橄榄岩相。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导致其母岩浆中Co绝对含量较高,但Co/Ni值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硫化物熔离时,Co更倾向于进入硫化物;但相对于Ni,进入硫化物的Co较少,导致不同矿石类型之间S含量与Co/Ni值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性。硫化物分离结晶作用进一步促使Co向镍黄铁矿中富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