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科学监测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山区积雪面积及其变化特征对该区域的气候研究、雪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灾害预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利用2000-2012年近13 a的MOD10A2积雪产品提取研究区域内积雪,结合DEM数据分析研究区内积雪面积的动态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山区的积雪面积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其中,2005年和2009年积雪面积较大,2007年则为典型少雪年;年内变化差异显著,总体上呈现“M”型的特点,12月和3月处于高位,2月和8月处于低谷. 叶尔羌河流域山区积雪覆盖率随着海拔的上升逐渐增大,稳定积雪主要分布在海拔5 000 m以上的地区;不同坡向的积雪覆盖率差异比较明显,西北坡、东坡、东北坡的积雪覆盖率比北坡、东南坡、西坡、南坡的积雪覆盖率高,西北坡高达52.8%,南坡仅为20%. 叶尔羌河流域山区的积雪面积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积雪面积变化对气温因素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基于ALOS/PALSAR雷达卫星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重建地震形变前后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经RTK校验后利用差值算法反演天山乌吐劲河谷地震同震场形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去尖三角状崩塌形变面积为104. 47万m2,崩塌量为1 461. 60万m~3,起始端高程为3 225 m,平均坡度为48°,坡向为NNW;②喇叭状堆积形变面积为78. 61万m~2,堆积量为1 424. 27万m~3,掩埋深度为35~80 m;③河道南岸堆积形变将河床向北推进了100 m、向东推进了300 m;④崩塌形变阻塞河道后导致水体形变,形成堰塞湖水面面积在30 d内由原有的0. 039 km~2增大至0. 059 km~2,并在2010年湖面面积出现峰值0. 146 km~2;⑤形变原因不仅是由于其处在地震活动带上,还有石灰岩岩性、地形坡度和断裂构造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阿尔泰山圆叶桦由于生长周期短、对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有典型的指示意义.以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和分形插值方法,研究近24 a来阿尔泰山圆叶桦的空间分布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4 a来阿尔泰山气温上升速率为0.18℃·(10a)-1,圆叶桦面积增速达7.28%,圆叶桦随随温度上升呈显著增长,且温度上升速率越大,圆叶桦面积增长越快;圆叶桦分布的平均海拔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温度上升不仅促进了圆叶桦面积的扩大,还抬高了圆叶桦分布的平均海拔,且温度变化对海拔较高区域的植被生长影响力较大;各坡向圆叶桦面积随温度的上升均有所增加,温度上升对阳坡圆叶桦影响显著,对阴坡圆叶桦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4.
贾翔  李琪 《冰川冻土》2020,42(2):716-726
冬季牲畜宿营地是游牧过程中牲畜和人共同休憩的场所。通过解译提孜那甫河流域2000年、 2010年和2018年的Landsat影像, 提取相应时期的冬季牲畜宿营地信息, 探究近18年来宿营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区冬季牲畜宿营地由2000年的306处增至2018年的712处, 其数量和面积增加显著; 宿营地分布热点区由中部向东西向扩散, 冷点区沿西北 - 东南方向蔓延; 宿营地分布于海拔2 100~3 000 m的水草条件较好的缓坡区域, 由阴坡逐渐向阳坡过渡, 向居民点方向迁移, 与道路的距离呈两级分化的趋势, 冰雪融水是牲畜和牧民的主要水源; 人口、 载畜量、 NDVI和农村公路密度是冬季牲畜宿营地时空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因素。鉴于牧民相对恶劣的生产生活现状, 建议应因地制宜, 增加和改善露营基础设施, 助力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5.
陈蜀江  贾翔  黄铁成  陈孟禹 《冰川冻土》2015,37(6):1650-1659
冰-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生态交错带的重要类型之一, 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和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2004-2013年近10 a的MODIS10A1数据提取积雪日数, 结合DEM和Landsat影像研究提孜那甫河流域山区的冰-草生态交错带的时空格局及其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①近10 a 来交错带的平均面积为5 749 km2,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83%. ②交错带分布由西南向东北偏移, 在东北坡、东坡分布较西坡和北坡多, 主要分布在海拔4 600~4 900 m的区域; 在坡度大于25°陡坡以上的区域分布较多. ③近10 a间冰-草生态交错带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总增长率为10.68%, 年均增长约66.78 km2; 其中2005年和2009年交错带面积较前一年有所明显下降, 而2007年交错带面积上升较为明显; 交错带面积与气温呈强正相关, 与降水呈弱负相关. ④近10 a交错带的平均海拔呈缓慢上升趋势, 2013年的交错带分布的平均海拔较2004年上升了45 m; 而近50 a来研究区高寒草甸带向上爬高了约100 m左右.  相似文献   
6.
7.
使用民国34年(1945年)1∶1×104地形图、1968年CORONA影像及近期Landsat5和2015年GE影像数据,使用遥感技术以多元多时相遥感数据融合和GIS挖掘技术为支撑,采用等扇分析法和重心转移矩阵分析了喀什市70a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扩展特征,各方向上的扩展速度、强度以及空间重心转移的方向、强度。结果表明:1945-2015年间喀什市空间形态经历了带状扩展向团状扩展的转变,城市整体空间扩展强度不断加剧,空间扩展速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空间重心向东南方向绿洲腹地转移1009m,侵占甚多绿洲耕地,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粗放,亟待调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