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5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377篇
测绘学   175篇
大气科学   182篇
地球物理   365篇
地质学   1015篇
海洋学   188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increasing occurrence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water bodies i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Efficient in-lake treatment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cyanobacteria proliferation are needed, their in-vivo detection to obtain a real-time response to their presence, as well a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physiological state after the applied treatment. In-vivo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of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have proved to be effective for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etec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a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experiment, chlorophyll and phycocyanin fluorescence sensors were used concurrently to detect stress caused by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applying an electrolytic cell equipped with 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s on a laboratory culture of cyanobacteria 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 The inflicted injuries were reflected in a clear transient increase in the phycocyanin fluorescence signal(for 104 %? 43%) 24 h after the treatment, which was not the case for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gnal. In the next 72 h of observation, the fluorescence signals decreased(on 40% of the starting signal) indicating a reduction of cell number, which was confirmed by cell count(24% reduction of the starting concentration) and analysis of extracted chlorophyll and phycocyanin pigment.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viability of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wo sensors as a useful tool for in-vivo detection of induced stress, providing real-time information need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lake treatment and decision upon the necessity of its repetition. The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also resulted in a lower free microcystins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control.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黄陵地区铀成矿前景良好。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该地区组织实施了含铀岩系三维地质调查工作,以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靶区为目标,采用“煤铀兼探”、“油铀兼探”的新思路,对煤田钻孔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开展勘查选区研究,完成了354口煤田钻孔(其中筛选出潜在砂岩型铀矿(化)孔49口)和21口铀矿验证钻孔(其中工业矿(化)孔16口)的数据采集建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专题成果图集及三维地质模型。该数据库主要由含铀岩系地层厚度等值线图、砂体厚度等值线图、顶底板埋深等值线图、含砂率等值线图、放射性异常等值线图等专题成果图集和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组成,为铀矿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支撑和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准噶尔盆地是中国油气、煤炭等能源矿产的重要储集场所。本次研究对搜集到的准噶尔盆地东缘五彩湾地区20个煤田钻孔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利用,通过提取钻孔坐标、高程、地层分层厚度、颜色、测井曲线解译数据等重要信息,重新建立了钻孔数据集。数据集共包含20个钻孔资料的Excel数据库型数据,每个Excel数据库由“钻孔基本信息”、“测井解释岩性分层”、“地质编录柱状分层”、“综合柱状信息”、“钻孔岩性分层”、“地层名称及代号表”、“地层颜色”、“测井曲线配置”、“测井曲线数据”、“数据字典”等10个工作表组成。利用石文软件可读取数据集信息,绘制地层沉积三维立体图,该成果能够对准噶尔盆地东缘五彩湾地区砂体的空间展布、三维地质结构等提供更加直观的认识,对研究准噶尔盆地东缘五彩湾地区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2017年12月31日Landsat-8影像为数据源,因其有全色波段15 m分辨率,采用波段融合处理,提高影像处理分辨率,运用监督分类的6种分类器,比较各分类器分类结果精度,以结果的整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对各分类器精度验证。其结果表明,整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成正比关系,6种分类器中平行六面体的分类精度最低,仅66%多,其余都在80%以上;支持向量机和最大似然分类器分类效果较好,分类结果与实际黄岛区土地利用类型吻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天区0112-35的UKST物端棱镜底片上的11个类星体候选者进行了光谱观测,证实为类星体,给出了它们的红移值、证认图及光谱图。11个类星体中有6个属于角距小于4角分的3对类星体;1个类星体-星系对。  相似文献   
6.
引言农田灌溉是一种最易提高干旱地区农业产量的方法。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相比,谷物产量可提高6倍,根块植物产量可提高4—5倍。因此,农田灌溉在渴望得到更多粮食的干旱地区,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农田灌溉使这些地区获得高产稳产,同时减轻了干旱和沙漠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的水文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郭敬辉同志于1985年4月5日溘然长逝。他的逝世是我国地理学界和水文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对他表示沉重悼念。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嫩江组白云岩形成机理——以松科1井南孔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松科1井是中国大陆第一口以白垩系地层为主的全取心科学探井,由松科1井南孔和松科1井北孔两个钻孔组成.在松科1井南孔岩心精细描述的过程中发现嫩江组地层中发育层状白云岩和椭球状白云岩,共62层.白云岩结核垂向截面的透镜形状、结核内部上凸下凹两端收敛的层理特点以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白云石的雾心亮边结构和泥灰岩被局部交代产生的"豹斑状"白云石聚集均显示嫩江组白云岩是湖相泥灰岩在准同生期被交代的产物.白云岩的形成机制是在晚白垩世松辽盆地海侵背景下Mg2 在准同生期交代由浊积事件、介形虫灭绝事件所带来的泥灰岩沉积而成.  相似文献   
9.
松科1井南孔选址、岩心剖面特征与特殊岩性层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松科1井南孔是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两个钻孔中的一个,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古龙凹陷敖南鼻状构造的翼部。通过对松科1井南孔嫩二段底部到泉三段顶部连续取心资料的详细描述,建立松科1井南孔岩心剖面,识别出5种常见岩性(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和8种特殊岩性(白云岩、火山灰、油页岩、灰质泥岩、泥灰岩、重结晶灰岩、介形虫碎屑灰岩和介形虫灰岩)。特殊岩性出现的总层数为172层,总厚度为14.516m,分布在青一段,青二、三段,姚二、三段,嫩一段和嫩二段地层中。对松科1井的精细岩心描述和对特殊岩性的识别是后续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