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试验以大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初始体质量每尾约38g)为材料,研究了流水养殖条件下放养密度(40/m~2、70/m~2、93/m~2、110/m~2)对其体组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0d饲养,放养密度对大杂交鲟体组分产生了负面影响,水分和灰分含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升高趋势,粗脂肪和粗蛋白随着密度增大而下降;同时大杂交鲟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随密度增大而降低;血清有机成分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尿素等含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血清无机离子磷和镁含量也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本文试验结果说明放养密度改变了大杂交鲟体内营养物质的的吸收、代谢和分配,造成机体和血液中生化组成的变化,进而可能对鱼类的营养状况及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放养密度对大杂交鲟生长性能的影响及生理应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放养密度对鱼类生长及生理应答机制的影响规律和作用,作者以大规格大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平均初始体质量约为243 g/尾,放养密度分别为6(SD1组)、9(SD2组)、12(SD3组)、15 kg/m3(SD4组)条件下,不同放养密度处理70 d后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变化及生理应答机制。结果显示,放养密度对大杂交鲟肥满度影响不显著,SD2组鱼类具有最大的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随着放养密度增加,日增质量显著降低(P0.05),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下降。测定了血液甲状腺素(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皮质醇水平变化,发现放养密度能引起大杂交鲟3个血液生理指标发生显著改变;随着养殖时间推移,T3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T4浓度显著下降(P0.05)。这些结果说明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引起大杂交鲟血液生理指标变化,进而影响实验鱼生长性能。因此,在该养殖条件下推荐的养殖密度为9 kg/m3。  相似文献   
3.
王冬  张墨起  张媛  刘雷 《海洋测绘》2013,33(1):46-48
基于余水位的配置模型,通过潮汐调和分析,利用已知长期验潮站余水位结合临近短期验潮站天文潮位来恢复短期站的实际水位,并对其进行误差分析,证明基于余水位进行推算未知验潮站潮位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为了保证验潮仪采集数据的精确度,基于日(月)平均海面在较大的空间尺度内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一原理,对短期验潮站验潮仪零点漂移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墨起  许军 《海洋测绘》2020,40(4):35-38
通过两步构建了覆盖中国北方四省市邻近海域、分辨率为1′×1′的深度基准面模型。首先以精密潮汐模型为基础,由理论最低潮面的定义算法构建了初步模型;其次设计了以略最低低潮面传递法为基础的订正算法,由历年测绘海图所用的179个验潮站L值,对初步模型实施订正,构建了成果模型。43个长期验潮站评估表明,初步模型的中误差为5.4cm。空间分布密集的验潮站点将深度基准面模型归化至海图的深度基准系统,达到了工程实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球电离层的阻挡以及其他干扰,在地面难以进行有效的甚低频天文观测,而使用搭载于绕地或绕月轨道卫星上的甚低频天线进行干涉观测会大大提高观测灵敏度和角分辨率.卫星定位精度会影响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而影响成图质量,并且会大幅影响飞行项目的复杂度和总成本.首先分析卫星姿态控制精度和星间基线测量精度对绕地轨道甚低频干涉观测的影响,之后对干涉观测中信号延时误差进行仿真,研究延时误差与数据相关处理中条纹搜索范围之间的关系,并对数据计算速度需求进行估算.分析和仿真结果可以辅助相关空间甚低频观测项目总体方案的制定和工程指标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张墨起  牛桂芝 《海洋测绘》2006,26(4):56-58,71
在侧扫声纳作业过程中,充分利用探测目标及其周围环境的相关信息,合理制订扫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扫测搜寻效率,充分降低误判、漏判现象的发生。通过作者在多年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阐述作者的上述观点,为以后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放养密度对大杂交鲟大规格鱼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杂交鲟大规格鱼种(达氏鳇♀×史氏鲟含,初始体重约243g/尾)为实验材料,研究在6、9、12和15kg/m~34个放养密度条件下,饲养70d后,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密度产生的拥挤胁迫能引起大杂交鲟鱼种血液生理指标和主要生化指标发生明显的改变。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白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血栓细胞数量增加,说明鱼体自身处于免疫应激状态;红细胞数目在最高密度条件下降低,说明呼吸能力在高密度养殖备件下受到抑制;鱼体内血清中总蛋白、尿酸和尿素浓度随着放养密度增大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浓度随密度增大而降低(P0.05),表明高密度养殖对大杂交鲟血液和体内消化酶活力具有一定负面影响;鱼体内血清中的谷丙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三种酶活性也随着放养密度增大而显著增大(P0.05),而总胆红素浓度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这均表明过高放养密度下鱼体肝脏组织受到一定损伤。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该规格下大杂交鲟的适宜放养密度不超过12kg/m~3,否则对鱼类血液生理和血清生化组份均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放养密度对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生长、摄食以及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0d的野外试验观察,发现在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3.9、6.3、8.7和11.0kg/m3的微流水环境中,高密度组(D组)和低密度组(A组)的死亡率、日摄食量、饵料系数(FCE)和摄食率差异显著(P0.05);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的最终体重、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重(DWG)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单位水体日增重显著升高,最终体长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高密度组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和灰分所占的比重越大,而在粗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方面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各种因素,建议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阶段的养殖密度为6~9kg/m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