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甘肃北山1∶20万化探数据进行了处理后,所圈定出的一批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不论从其空间分布特征、元素组合特征、与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分析,还是与已知矿床(点)的吻合对应情况来看,都与研究区地质情况吻合较好.通过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的论述后指出,北山地区钨钼矿的产出,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的空间展布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浆岩控制明显.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决定了本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的产出特征,进而决定了本区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的组合及产出特征,当上述3个条件耦合在一起时,则形成规模大、类型复杂、有用组分多的中一大型多金属矿床.同时,在一些老矿区及其周边圈定了一批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异常形态规整,趋势剩余明显,建议加强老矿区的综合研究工作,以加强危机矿山二轮找矿及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2.
汪海峰  李加林  田鹏  焦会莹  王中义 《海洋通报》2020,39(5):521-529,626
生态环境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对其研究有助于统筹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以2006—2016 年舟山市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探究舟山市自然资本利用演变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自然资本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 (1) 研究期内,舟山市自然资本需求大于供给。人均生态足迹上升1.295 hm2·人-1,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 0.233 hm2·人-1,表明舟山市自然资本需求不断上升,自然资本供给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各县区自然资本供需存在差异,定海的自然资本供应大于需求,普陀、岱山与嵊泗均表现为自然资本需求大于供给。 (2)舟山市对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呈缓慢增加趋势,而自然资本流量占用呈波动下降趋势,自然资本利用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各县区的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呈增加趋势,嵊泗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逐年下降,普陀与岱山呈倒 U 形增长,而定海则呈波动下降趋势。 (3) 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常住人口数、废水排放量是舟山市自然资本演变的主导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均强于单独作用。其中,常住人口疑工业废气产生量和常住人口疑废水排放总量的交互作用对自然资本演变的影响最大。今后舟山市应增强单位土地的生态承载力,提高自然资本的供给能力,并通过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推动技术创新,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降低对自然资本的需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陆海统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针对陆海统筹核心区域——海岸带地区开展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对推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陆域和海域2个维度构建海岸带复合系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信息熵和有序度模型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探析海岸带开发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陆域和海域子系统的发展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陆域子系统的高值区集中于温州主城区,低值区集中于温州中南部;陆域和海域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程度逐步上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海岸带复合系统耦合度接近甚至达到1,趋于良性共振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也不断提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② 2010—2018年间海岸带复合系统信息熵逐步下降,有序度不断上升,协调发展趋势良好。③ 海岸带开发对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为提高陆海能源资源运输与利用能力、改变陆海生态环境、促进陆海产业集聚和加强子系统关联、推动陆海社会文化发展4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洋与海岸带开发利用活动的复杂化和深入化,海岸带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经济效益降低,传统单一的海岸带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海洋开发的需求。国外由此提出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概念,我国与之对应的是陆海统筹发展战略。文章对海岸带综合管理与陆海统筹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概念内涵及发展变化,并从战略目标、空间范围、功能范围和实施手段4个方面比较了二者内涵的异同。最后,指出海岸带综合管理与陆海统筹后续研究应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典型案例研究,推动海岸带综合管理走向海岸带综合治理,探讨人、陆、海三者耦合的机理和过程,加强陆海统筹的发展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5.
海洋电磁法广泛用于物理海洋学、地球物理学、水下目标检测等领域,以上研究及应用均建立在对海洋环境下的电磁场信号高精度观测基础上。用于海底电磁场高精度观测的海底电磁接收机,需要解决仪器的高可靠性投放回收、高稳定性水下作业、低噪声、大动态范围、低时漂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文中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近些年来在海底电磁接收机研制方面为达到以上目标所取得的一些经验、成果以及最新进展。新海底电磁接收机的典型电场本底噪声为槡0.1 n V/m/Hz@0.5 Hz,动态范围大于110 d B,时漂小于5 ms/day,与国外同类先进产品技术指标平齐。截止到2016年初,累计完成了约60站位的海底电磁数据采集作业,2012年以来接收机回收率达到100%,获取了多批次高质量的海底MT及CSEM资料,研制的接收机成功应用于水合物勘查及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