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四川盆地东部的大暴雨个例,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得出:700hPa的中尺度辐合系统与强降水位置对应较好,且中尺度低涡引发强降雨的强度(雨强、范围)要大于中尺度辐合线(辐合中心);盆地内大气的辐合运功主要位于850hPa,造成此次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由浅薄逐渐转为深厚,且在整个暴雨过程中都维持着强的辐合辐散运动;暴雨天气过程中非平衡状态呈现出逐渐加强到逐渐减弱的演变规律,持续的非平衡振动激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增长,从而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6年7月5日到6日的高空资料对7月6日到7日发生在四川省西部、南部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利用24小时降水实况对中尺度雨团的移动做了分析,对数值预报产品的可预报性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高空低值系统的相互作用、地面冷空气的入侵、中低层能量以及水汽的聚集是这次过程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利用T213 1°×1°和欧洲中心实时资料,对2007年4月l~3日四川盆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以东为宽广深厚的低压带,地面上巴湖附近为冷高压,此冷高压在500 hPa脊前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东移南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而且低空急流也对降温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NSIDC)提供的北半球冰雪盖周资料和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ERA-40积雪深度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在时间的年内变化上,青藏高原积雪过程主要集中在9月后到第二年5月前,并且最大值多出现在1月前后;在年及年代际变化上,小波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积雪量变化存在3~5年的短周期震荡,同时也存在10年左右的长周期震荡,其中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末变化突出,并且青藏高原东部的变化比西部更明显.在空间的分布上,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于西部同帕米尔高原相接喀喇昆仑山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和东部念青唐古拉山和林芝地区,高原中部腹地主要表现为少雪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分析2013年7月四川盆地西部的两次大暴雨过程,重点分析地形对低层流场的调整作用,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在副高西侧的低值系统影响下发生的,过程发生前期盆地西部处于高能高湿和及其不稳定的情况下,系统影响时有冷空气配合,"7.3"日的冷空气势力强于"7.9"过程,但低层南风弱于"7.9"过程;地形对两次暴雨过程的850 h Pa流场起到调整作用,冷空气影响前东南气流与地形以接近90°的夹角相交,地形的强迫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冷空气入侵后,偏东北气流配合复杂的地形作用,造成龙门山沿线的暴雨;上升速度的大值区域主要位于103.5°E~105.5°E的地形陡峭区域,东南(东北)气流越强上升速度就越大,上升速度的大值区主要位于700 h Pa。  相似文献   
6.
四川2006年“9.3”暴雨过程中TBB与强降水对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2006年9月3日~5日的四川盆地各站点每小时一次的云顶亮温和降水资料,将每小时一次云顶亮温、云顶亮温梯度以及每小时各个站点的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发现,TBB值由最低值快速上升时,其对应站点的降水强度也大,降水区域出现在TBB梯度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7月10~11日一次热带气旋远距离对西南涡加强作用的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的热带气旋和西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对西南涡的发展和维持有远距离的加强作用。热带气旋外围偏南、偏东气流向西伸展与四川盆地东南气流贯通,将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的水汽向四川盆地输送。热带气旋通过外围气流远距离改变西南涡周围的风压场分布、暖湿结构、动量特征,从而改变和加强西南涡及其邻域的大气斜压性和非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清源  周春花  青泉  张驹 《气象》2008,34(4):39-47
针对西南低涡诱发的2007年7月9日川南特大暴雨个例,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和非平衡动力强迫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方法,对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存在着一个向西南倾斜的、深厚的中-β尺度低涡,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暴雨典型垂直结构.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辐合和高层中尺度辐散呈现出一种先逐渐加强然后逐渐减弱的演变规律,并且特大暴雨区逐渐向中尺度低涡中心靠近.在特大暴雨发生的初始阶段,西南低涡内的大气运动已处于较强的非平衡状态,且越临近特大暴雨发生,低层U相似文献   
9.
王敏  张驹 《四川气象》2007,27(1):23-26
本文利用2006年7月5日到6日的高空资料对7月6日到7日发生在四川省西部、南部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利用24小时降水实况对中尺度雨团的移动做了分析,对数值预报产品的可预报性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高空低值系统的相互作用、地面冷空气的入侵、中低层能量以及水汽的聚集是这次过程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2006年9月3日~5日的四川盆地各站点每小时一次的云顶亮温和降水资料,将每小时一次云顶亮温、云顶亮温梯度以及每小时各个站点的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发现,TBB值由最低值快速上升时,其对应站点的降水强度也大,降水区域出现在TBB梯度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