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天然水体中汞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归纳了天然水体中汞形态分析的分离(萃取、吸附、电化学分离、色谱)及检测技术(分光光度法、原子光谱法、质谱法、电化学分析法),指出了未来针对痕量超痕量汞形态分析新技术主要集中在样品前处理和便携式在线现场分析,着重推荐高效、经济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 LC - HG - AFS)用于痕量超痕量汞形态分析.  相似文献   
2.
梯度太阳能池技术在盐湖化工中是一种经济分离无机盐产品的方法,本文创新性的采用等温蒸发法,模拟四元体系(LiCl + NaCl + Li2SO4 + Na2SO4 + H2O)在75℃等温蒸发相平衡,指导太阳池深池积温分离提取锂盐产品。实验测定了溶解度和溶液密度、pH值等物化性质,并绘制了干盐相图、水图和物化性质组成图。在该四元体系干盐相图中包含3个四元共饱点,7条单变量蒸发曲线和5个结晶区,分别为NaCl,Na2SO4,复盐Li2SO4·Na2SO4,Li2SO4·H2O和LiCl·H2O。采用 Pitzer模型和改进的HMW公式,拟合出该四元体系在75℃时的Pitzer单盐参数、混合离子作用参数和平衡固相的热力学平衡常数,并计算给该四元体系的相图,计算相图和实验相图有较大区别。等温蒸发相图能真实的反应盐湖中盐类沉积规律,并对指导太阳池分离盐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样品前处理过程在硒形态分析中至关重要。文章对生物样品中硒形态分析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液相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等及其应用进行归纳总结,指出了痕量、超痕量硒形态分析前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满足简单、快速和环境友好的自动化处理,并着重于样品前处理的各种萃取技术在线耦合以及与硒形态分析检测器联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肖举  袁菲  李珑  郭亚飞  王士强  邓天龙 《盐湖研究》2022,30(1):1-6, 100
不同形态硼酸盐焓、熵、吉布斯自由能等热力学参数极为缺乏,其准确测定对丰富和发展盐湖硼酸盐化学理论至关重要。采用微量热计测定了五水合五硼酸钠(NaB5O8·5H2O)溶解热。根据设计的热化学循环和热力学基本公式,获得了NaB5O8·5H2O在298.15 K下标准生成焓(△Hθf,NaB5O8·5H2O,-5189.4820kJ·ml-1)、标准生成熵(△Sθf,NaB5O8·5H2O,701.2728J·mol-1·K-1)、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Gθf,NaB5O8·5H2O,-5398.566.kJ·mol-1)等等热力学参数。这些基础热力学参数的获得对丰富无机盐热力学数据和促进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环境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水环境中磷的赋存形态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的分类、不同形态磷的前处理及其提取、分析测定方法,概括了其研究现状,并对以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这对于深入揭示水环境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体中富营养化水平与磷元素的赋存形态密切相关。目前围绕引起富营养化关键因子之一的磷形态的垂向分布特征、各磷形态间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取得了比较明确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揭示不同磷形态在沉积物-水体系中迁移转化行为随时空的变化特征,本文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对沱江流域简阳段间隙水中可溶性活性磷(SRP)、可溶性非活性磷(SUP)及总溶解性磷(TDP)进行测定;采用SMT法和改进的沉积物无机磷形态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总无机磷(TIP)、总磷(TP)、难提取磷(Res-P)、可交换态磷(Exc-P)、铁结合态磷(Fe-P)、铝结合态磷(Al-P)、钙结合态磷(Ca-P)进行提取,磷钼蓝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以揭示沉积物-水体系中磷的赋存形态垂向分布行为特征,并将实验数据与十年前该地区磷的赋存形态结果进行对比,探讨磷赋存形态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间隙水中SRP、SUP和TDP的含量分别为0.004~0.36mg/L、0.080~3.19mg/L和0.056~3.28mg/L;沉积物中TP、TIP、Res-P、Exc-P、Al-P、Ca-P含量分别为1235.40~1646.94mg/kg、860.00~1318.59mg/kg、130.31~537.13mg/kg、1.35~14.10mg/kg、0.007~0.12mg/kg、743.13~1109.91mg/kg,Fe-P未检出。对比十年前后沉积物-水体系中磷赋存形态的变化可知,由于受到外源磷输入的影响,间隙水中SRP、SUP以及TDP含量虽然在-10cm以上变化不明显,但在-10cm以下明显增大,且导致沉积物中TP、TIP含量增加;偏碱性的沉积环境导致Al-P的释放,其含量明显减小;Exc-P含量的减小与其转化为稳定的Ca-P或Res-P形态有关。研究认为:随着时空的变化,沱江简阳段沉积物呈现外源磷输入和内源磷释放的综合污染。总体而言,由于输入的磷形态大部分以稳定的Ca-P和Res-P形态存在于沉积物中,使得表层间隙水中生物可直接利用的磷含量总体变化不大,该地区富营养化程度不会加重。维持沉积环境的弱碱性,有利于Al-P、Exc-P等向Ca-P的有效转换,抑制河流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7.
目前食盐和海带产品中碘含量分析主要是总碘含量测定,而无机碘与有机碘形态分析主要依靠大型精密仪器联用技术。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硫化碘化银法研制的全固态、无内参液的晶体膜电极(Z-Ⅱ碘探针),采用聚四氟乙烯消化罐微波消解技术,建立了食用盐及海带中的无机碘及有机碘含量测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食盐中无机碘含量为20mg/kg,有机碘含量为2mg/kg,海带中有机碘含量为2.9×10~3mg/kg。无机碘及有机碘含量分别在10~100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为97.1%~101.0%,检出限均为1mg/kg。本方法应用于食盐和海带实际样品中的碘含量测定,无机碘和有机碘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小于0.92%和2.49%,且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具有试剂耗量少、成本低的特点,操作方便,可应用于有机碘和无机碘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测定了含锂、硼硼酸盐水溶液体系在35℃时的溶解度、密度和折光率,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相应的溶解度图、密度图、折光率图和pH值图。该体系溶解度相图包含一个共饱点,两个单盐结晶区,分别为结晶相区较大的(L+ Mg2B6O11·15H2O)和结晶相区较小的(L + K2B4O7·4H2O),溶液体系中没有固溶体和复盐产生。溶液的密度、折光率和pH值随着硼酸钾溶液的浓度增大而呈现与规律的变化,并采用半经验公式对溶液的密度和折光率进行计算,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在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模型计算了KCl-K2SO4-KBO2-H2O体系及其子体系的溶解度。模型I假设溶液中只有一种硼物种B(OH)4-,模型II假设溶液中有4种硼物种,分别对应于B(OH)3、B(OH)4-、B3O3(OH)4-和B4O5(OH)42-。模型I与模型II的溶解度计算结果接近,且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采用模型II计算了上述体系溶液中的硼物种和OH-的浓度。各硼物种的浓度主要受溶液中总硼浓度的影响,而很少受KCl和K2SO4的影响。计算结果说明在计算偏硼酸钾溶液体系溶解度时,可近似认为溶液中硼物种只有B(OH)4-。模型II可用于计算含偏硼酸钾体系的pH值。本文的计算结果可为复杂偏硼酸钾体系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沱江流域沉积物中氮赋存状态及其垂向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2月发生在沱江的特大水污染事故给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受工农业和沿岸居民生活的影响,沱江的生态环境依然遭受着一定程度的污染,但对沱江流域氮的地球化学研究甚少。沉积物是水环境中污染元素的重要蓄积库或释放源,为揭示沉积物中氮赋存状态迁移转化特征,并评估该地区生态环境修复状况,本文参照Mackin应用的沉积物中吸附态氨氮提取方法和Smart建立的沉积物中总氮提取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针对沱江流域金堂地区冬季沉积物,开展了河流沉积物中总氮(TN)、可交换态氨氮(AN)、有机氮(ON)赋存状态分析,并对比了十年前后该地沉积物中氮赋存状态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TN含量为518.913~4386.899 mg/kg,ON含量为101.531~3793.683 mg/kg。在-3 cm以上,TN和ON含量较高,且ON是TN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深度增加,两者含量迅速减少,AN含量略有降低。与十年前该地区沉积物中氮的相关数据对比,TN含量增加,其中AN含量增加明显;在-3 cm以上,ON、TN在表层沉积物中增加明显。研究认为:沱江流域沉积物中的氮已经作为内源氮释放至间隙水甚至上覆水中,同时存在外源污染,致使沉积物表层有机氮以及总氮含量升高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