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Yu  Wanhui  Zhang  Lijuan  Zhang  Hongwen  Jiang  Lanqi  Zhang  Ankang  Pan  Tao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3):439-454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climate change are a significant area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climate than greenhouse gases, and the effect of farmland expansion on regional drough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rom the 1910 s to the 2010 s, cultivated land in Songnen Plain increased by 2.67 times,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from 4.92×10~4 km~2 to 13.14×10~4 km~2, and its percentage of all land increased from 25% to 70%. This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conversion of natural grassland to farmland on climate. In this study, the drought indices in Songnen Plain were evaluated from the 1910 s to the 2010 s, and the effect of farmland expansion on drought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UK's Climatic Research Unit data. The resulting dryness index,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and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value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drying trend in the study area from 1981 to 2010. This trend can be attributed to increases i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which increased the degree of drought.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and sensible heat flux increase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Songnen Plain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while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latent heat flux decreased.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armland expansion caused a drying trend in Songnen Plai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相似文献   
2.
以琼东南盆地为研究对象,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选取琼东南盆地6条典型剖面,采用面积守恒法对其进行平衡剖面的恢复,计算出各个剖面在不同时期的拉张量以及拉张率,以此为基础对琼东南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定性以及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在琼东南盆地中部位置,水平拉张率显著减小并较为稳定,表明盆地内部的打开是均匀的;琼东南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分为四个阶段,65~33.9 Ma: 盆地伸展活动开始;33.9~23 Ma: 盆地伸展活动增强并达到顶峰;23~10.5 Ma: 伸展活动明显减弱,发育了少量继承性断层;10.5~0 Ma: 平静沉积,基本没有断裂活动。琼东南盆地东西段构造样式存在明显差异,盆地西部断裂数量较少,单一断层断距大,有利于油气从烃源岩向内部储层运移填充,上部形成良好的盖层,防止油气的逃逸;盆地东段地堑内部发育较多断裂,断裂期次多、组合复杂,沉积盖层厚度薄,不利于油气的保存。基底性质和先存断裂影响着琼东南盆地东、西部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3.
张量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能完整地描述三维的地电信息,更适应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质勘探。采用将总场分解为一次场和二次场的策略,用差分近似微分形成大型线性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得到张量CSAMT三维正演结果。通过计算低阻和高阻目标体的响应,发现卡尼亚视电阻率和视阻抗相位对低阻体表现为低值异常,对高阻体表现为高值异常,视阻抗相位达到极值时的频率比视电阻率达到极值时的频率要高。张量CSAMT对低阻体比高阻体更灵敏,在同样条件下,高阻体的异常区位置相比于低阻体会上移。某工区的勘察案例表明,根据卡尼亚视电阻率异常能定性地判断地下异常体的存在,为解决地质类问题提供了依据。本研究为张量CSAMT三维反演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任万辉  许黎  王振会 《气象》2004,30(6):3-7
综合论述了近 2 0年来中国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状况 ,包括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观测 ,稻田甲烷生成的生物学机理及产生、转化、传输的机理研究 ,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因子 ,主要介绍了稻田甲烷产生和氧化过程、影响甲烷排放的因子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了近 2 0年来稻田甲烷排放的模式研究和排放量的估算以及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措施。数值模式是估算稻田甲烷排放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模式的研究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介绍了几个主要的模型 ,既有物理过程模型也有经验模型。年排放量的估算范围为 6 79~ 4 1 4Tg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大量实验的进行估算值的精度正得到不断的提高。减排措施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必要手段 ,但是目前的减排技术均处于研究阶段 ,应用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5—2019年中国东部20个省份222个城市的地面O_3观测数据和全球再分析风场数据,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O_3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在亚洲夏季风背景下污染上风方O_3光化学输送对下风方O_3质量浓度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O_3质量浓度夏季高、冬季低,O_3质量浓度按照东南、华东、东北、华北的顺序依次升高,位于中高纬度的华北、东北地区明显高于位于中低纬度的华东、华南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季节O_3质量浓度日变化形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都表现为夜晚低、清晨逐渐升高、下午至黄昏达到最大的单周期变化形态,具有典型的光化学控制特征。春季,亚洲夏季风开始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华东、华北、东北地区为大范围的O_3高值区;夏季,亚洲夏季风将O_3及其前体物由纬度较低的华南、华东地区向纬度较高的华北、东北地区不断输送和累积,并在夏季强紫外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夏季华北、东北地区的O_3污染。  相似文献   
7.
广东清远早、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3、2004年广东省清远市郊区早、晚稻稻田甲烷(CH4)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广东清远早、晚稻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几何平均值2003年为4,38mg·m^-2·h^-1和6.09mg·m^-2·h^-1;2004年为5.17mg·m^-2·h^-1和8.3mg·m^-2·h^-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造成2003和2004年CH4排放差异的原因之一。水稻品种的不同,CH4排放通量也有所不同,实验表明,水稻品种“七丝尖”的排放通量比品种“金优99”高1.08mg·m^-2·h^-1,产量却只有64%。此外,与相关的测量结果进行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8.
天水地区重力剖面测量结果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1990年期间在天水地区的重力剖面测量结果,以及用多层变密度直接反演法得到的该区地壳密度分层结构。结果表明,除近地表的沉积层外,该区地壳在纵向上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其各层的平均密度为2.61、2.66、2.80g/cm^3,各层底面的平均深度分别为16、28、45km,且各层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化都比较剧烈。  相似文献   
9.
10.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轮南地区下奥陶统潜山是一个具有良好勘探前景的油气富集区 ,但该区碳酸盐岩储层的不均一性及其预测的难度制约了该区勘探的进展 ,这也是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的难题之一。从影响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基本地质条件入手 ,对该区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分别进行了探讨 ,同时结合近年来的钻探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储层的储集性主要与次生孔隙有关 ,即主要受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 ,而与沉积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一分析为该区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