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滑坡问题是当前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学界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诸如滑体高速滑动所对应的时空界限、滑体滑动过程所产生的热效应以及空气浮托力等高速滑坡产生机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A high‐speed digital camera was employed to record the sand grain/bed collision process. With image processing and a statistical method, a series of parameters of the collision process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ision process of a grain with rebounding can be represented by two parameters: the kinetic energy restitu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collision angle. Both parameters satisfy a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y are dependent on one another. With an increase of the collision angl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kinetic energy restitution gradually reduces from a broad to a narrow range with low values. The percentage of vertical velocity restitution coefficients greater than 1 can reach 70% or more, which ensures that the settling time of the sand grains in the air increases and that they receive more energy from the air to progress the saltation movement.  相似文献   
3.
大型高速滑坡滑动过程中碰撞特性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次提出了滑坡岩体高速碰撞模型实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了滑体碰撞解体后不同速度段岩体体积的分布规律,得出了加速块体所占比例基本与滑体体积及碰撞速度无关,而个别块体获得的加速效应与滑坡体积及碰撞速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高铁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监测超标预警的实时性,研究实现高铁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管理系统。利用ArcScan进行影像矢量化和属性数据录入,系统业务数据库采用Oracle 11g,并在其中建立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通过ArcGIS Sever发布地图服务。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利用WebSocket技术实现服务器端和浏览器端的实时通信,调用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完成了系统GIS模块功能。通过在试验工程中的应用表明,系统实用性强,提高高铁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的信息化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和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异质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建双  周琳  虞晓芬 《地理研究》2021,40(4):1146-1164
为了探寻高铁开通能否抑制雾霾污染以及这种抑制作用在不同城市空间形态下是否存在异质性,本文首先分析了高铁和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制,在利用LandScan数据测算2003-2016年中国281个地级市城市蔓延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城市蔓延与雾霾污染的空间动态关系.借助双重差分(DID)模型验证了高铁...  相似文献   
6.
在沟谷地形中,滑坡碎屑流的运动常受到地形的影响,导致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滑坡运动速度和堆积特征。本文利用三维离散元素法,对四川都江堰三溪村高速远程滑坡进行模拟,研究滑坡体不同部位的块体失稳后,在沟道偏转地形主导下的滑坡碎屑流前缘的运动速度、各部位滑体的速度变化过程和堆积特征,并提出沟道偏转地形耗能模型分析了地形偏转造成的动能消耗。研究结果显示:滑坡前缘在地形偏转位置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导致运动速度突降;由于滑坡不同部位的滑块相对于地形偏转点具有不同的撞击角度,导致其撞击后产生不同的偏转角度,滑块的偏转角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大;由沟道偏转地形导致的滑坡运动速度减小反映了偏转地形对滑坡的动能产生的耗散,动能耗散率与cos2θ(θ为偏转地形在水平面上的偏转角度)成反比;不同部位滑块的堆积长度随偏转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本研究分析了沟谷地形偏转对滑坡碎屑流运动速度作用机制及不同部位岩土体堆积范围的影响,可为该类地形条件下滑坡的运动机制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基于马尔科夫链修正的遗传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GA-BP-MC),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初始化BP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初步建立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合马尔科夫链的无后效性修正模型预测值,形成高精度GA-BP-MC神经网络变形预测模型。结合高铁桥墩沉降数据,分别与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最小二乘估计和部分变量误差模型的总体最小二乘估计不具备抵御粗差的能力。鉴于粗差可能同时出现在灰色白化微分方程的观测值和系数矩阵中,本文提出基于IGGⅢ抗差方案的部分变量总体最小二乘稳健估计。结合仿真数据和高铁路基观测数据,系统地比较稳健最小二乘、部分变量总体最小二乘、本文算法参数估计结果和算法稳定性。结果表明,本文算法预测精度高,可以应用到高铁路基沉降预测中。  相似文献   
9.
Frost susceptibility is a concept widely used in cold region geotechnical design, to quantify the capacity of a soil in generating frost heave and frost damage. The laboratory test used to verify frost susceptibility of a soil is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frost heave generated in the soil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In reality this concept is, however, more related to the soil's potential to thaw weakening than to frost heave. Recent experimental studies show that frost non-susceptible soils like clean sand and clean gavel can also generate much ice segregation and frost heave if the conditions are favourable, hence challenging the usefulness and suitability of soi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frost susceptibility. It is further shown that the concept is not suitable for design scenarios where frost heave itself is a serious hazard, such as in high-speed rail embankments.  相似文献   
10.
智慧地铁的建设需要三维模型的支撑,运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智慧地铁提供了三维数据支撑,推动了全生命周期智慧地铁建设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以雄安新区城市轨道交通R1线为研究区,对其沿线85 km进行了无人机航飞工作,通过数据处理获取了沿线三维实景模型,并对模型成果精度进行了详细对比。结果表明,此次倾斜摄影测量成果满足1:500比例尺要求。此外,还对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相关应用进行了介绍,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由二维向三维转变开拓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