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4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Inland water bodies are globally threatened by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n the other hand, new water bodies can be designed during landscape restoration (e.g. after coal min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new water resources requires continuous monitoring; in situ surveys are, however, extremely time-demanding. Remote sens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identifying water bodies. However, the use of optical imagery is constrained by accuracy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water features from other surfaces with low albedo, such as tree shadow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hen mapping water bodies of different sizes.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we evaluated the potential of integrating hyperspectral data with LiDAR (hereinafter “integrative approach”). The study area consisted of several spoil heaps containing heterogeneous water bodies with a high variability of shape and size. We utilized object-based classificat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based on: (i) hyperspectral data; (ii) LiDAR variables; (iii) integration of both datasets. Besides, we classified hyperspectral data using pixel-based approaches (K-mean, spectral angle mapper). Individual approaches (hyperspectral data, LiDAR data and integrative approach) resulted in 2–22.4 % underestimation of the water surface area (i.e, omission error) and 0.4–1.5 % overestimation (i.e., commission error).The integrative approach yielded an improved discrimination of open water surface compared to other approaches (omission error of 2 % and commission error of 0.4 %). We also evaluated the success of detecting individual ponds; the integrative approach was the only one capable of detecting the water bodies with both omission and commission errors below 10 %. Finally, the assessment of misclassification reasons showed a successful elimination of shadows in the integrative approach.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hyperspectral and LiDAR data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mall water bodies and can be applied in practice to support mapping of restor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氧化技术和化学方法,利用堆浸工艺分步提取,对含Au 140~150 g/t、Ag 900~1 000 g/t、B i 9.0%~10.0%、Cu14%~17%的多金属浮选金精矿的综合回收工艺进行了研究。经小型搅拌试验,确定了生物氧化浸铜—氰化浸金、NaC l-FeC l3-HC l体系(氯盐法)浸出铋和银的技术方法。通过柱浸试验,研究了利用该方法分步浸取Au、Ag、Cu和B i在堆浸工艺中的可行性。在10 t精矿的扩大试验验中,验证了柱浸试验所取得的工艺指标和参数。试验中掺入骨架材料,解决了精矿在堆浸中的渗透问题;生物氧化过程中,菌种在含高浓度铜离子浸出液中反复驯化,对铜的耐受力提高到30 g/L;在NaC l-FeC l3-HC l体系浸出B i和Ag时,用H2O2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成Fe3+,使浸出液能循环使用,且B i和Ag同时浸出。Au、Ag、Cu和B i的最终浸出率分别为92.98%、65.09%、45.33%和53.49%。  相似文献   
3.
文中简要介绍了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堆浸研究的几个阶段及其研究内容,主要成果,以及成果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提出了堆浸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介绍某低品位伟晶花岗岩型铀矿石矿物特性。研究在混合氧化剂存在条件下的这种难浸矿石的堆浸工艺。500 t半工业结果表明:试验解决了该类型矿石堆浸工艺,达到了工业生产要求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5.
针对CUBE算法中的数据中值滤波排序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堆结构的中值滤波算法。这种方法以初始滤波窗口中间数据为支点,把滤波序列划分为2个堆,进而把查找滤波窗口中间位置数据转化为在两个堆中进行排序并输出根节点的操作。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滤波速度约为基于二分查找的中值滤波算法的2~4倍,适合应用于海量数据的滤波处理。  相似文献   
6.
董光国  戴永久 《铀矿地质》2006,22(2):104-109,128
文章论述了长城堡岩体西段放射性水文地质特征、水化学异常特征和铀矿化特征,探讨了三者之问的相关关系;指出该区铀矿化受水化学异常区和水文地球化学垂直分带的控制,铀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过渡带;根据该区铀易浸出的特点,认为适合于用溶浸和地浸法开采。  相似文献   
7.
上海桃浦垃圾堆场大规模滑动破坏探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上海桃浦垃圾堆场大规模滑动破坏的场地探查与分析方法,并就场地后期沉降跟踪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炜 《地理空间信息》2019,17(6):89-92,97,I0003,I0004
以二隆基高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1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来构建真实的滑坡三维地质模型,并使用FLUENT软件对滑坡进行全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模拟的运动特征:整个滑坡的运动时间为8s,在运动到2s时滑坡的前缘已经冲出剪出口到达国道三号高速公路的南下线三车道道路;4s时,滑坡已经抵达公路对面边坡,加速度在慢慢减小;6s时,滑坡速度达到最大;8s时,滑坡的运动距离到达130m,比较稳定。②模拟的堆积厚度特征:在启动的时候,厚度主要分布在中前部,并随着碎屑流的运动不断地向后移,到4s以后,受到对面的边坡阻挡,前缘速度降低,厚度又重新转移到了中前部位置。滑坡体的最大厚度在33m左右,平均厚度在16m左右。  相似文献   
9.
矿产开采过程中,大规模不合理的矿渣堆弃以及高强度降雨等所引发的矿渣碎屑流,对矿山的正常生产和人员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由于矿渣堆普遍沿沟谷呈串珠状分布,若下级渣堆受到上级矿渣碎屑流的冲击、加载作用,其失稳起动概率及渣流量将明显增加,这种空间逐级影响所表现出的灾害链效应是矿渣碎屑流灾害作用的重要特征。以小秦岭乱石沟为例,在对研究区内矿渣堆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首先以矿渣堆高度、坡度、方量、是否堆载振动、底床坡度以及降雨汇流累积量6项指标对矿渣堆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其次,采用UBCDFLOW方法,考虑碎屑流的路径宽度、平均坡角及流动类型,估算碎屑流的滑移距离。最后,在此基础上从风险评价与预测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矿渣堆碎屑流的链状逐级影响,以及下级渣堆位于上级渣堆碎屑流冲击范围内的相对位置,得到灾害链效应下的矿渣堆危险性评价。计算结果表明考虑灾害链效应后,乱石沟内受碎屑流影响的矿渣堆的破坏概率明显增加,研究结果也为矿山沟谷流域矿渣堆灾害的风险评价及防治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俊  赵占清 《吉林地质》1999,18(2):46-49
本文从赤卫沟金矿的矿石性质、矿石加工、池浸方法、金银回收方面,介绍了贫硫化物、金颗粒细微、有一定氧化程度的金矿池浸生产实践。从而推荐一种简便、回收率高、投资少、见效快的提工方法-池浸,以便促进矿业开发工作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