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浪作用下异重流运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水槽试验和理论分析手段对波浪作用下异重流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应用流体运动基本方程推导了异重流在水平底面运动时的运动速度、厚度和流量表达式。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水槽试验较一致  相似文献   
2.
以岩芯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解释等为主要手段,研究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孤岛西部斜坡带沙三段主要沉积物重力流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探讨不同触发机制下的沉积物重力流演化过程和构造活动对重力流沉积过程及砂体展布的控制,总结源-汇耦合体系,建立斜坡带重力流砂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沉积时期发育异重流、碎屑流、浊流、液化流和滑动-滑塌五种沉积物重力流,具有洪水型和滑塌型两种触发机制,流体演变总体处于碎屑流向浊流演化的早期阶段,推测研究区以北深水区仍发育碎屑流沉积且开始广泛发育浊流沉积。构造作用对研究区沙三段流体性质与演化、同生变形构造和重力流成因砂体的发育与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总体上,研究区具有断槽沟谷、断裂坡折、断裂走向斜坡及缓坡沟谷等4种主要的源-汇耦合体系。纵向上,研究区沙三段自下而上由(半)深湖、近岸水下扇、滑塌扇沉积演变为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扇三角洲沉积;平面上,研究区东部主要发育来自孤岛凸起的扇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西部主要发育来自陈家庄凸起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部主要发育串珠状滑塌扇体。  相似文献   
3.
斜坡上异重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异重流的流动特征,建立了适用于具有各向异性浮力紊动特征的三维异重流运动的数学模型,并模拟了异重流在15°斜坡底面上的潜行过程。计算结果准确地模拟了异重流的运动特征和形态,其前锋的潜行速度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该模型采用非结构同位网格上的SIMPLEC算法能适应复杂边界和地形,可应用于自然界实际环境中异重流的演进计算。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异重流沉积新发现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水下重力流沉积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油气工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深湖相沉积中,发现一种不同于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滑塌浊积岩的重力流成因砂岩.其沉积特征为一系列向上变粗的单元(逆粒序层)和向上变细的单元(正粒序层)成对出现;每一个粒序层组合内部的泥质含量变化(高-低-高)与粒度变化一致;上部正粒序层与下部逆粒序层之间可见层内微侵蚀界面;砂岩与灰黑色纯泥岩、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互层;粉砂质泥岩层内也表现出类似的粒度变化特征.通过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认为该岩石组合形成于晚三叠世深湖背景下的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沉积.其沉积产物--hyperpycnite(异重岩?)以发育逆粒序和层内微侵蚀面而区别于其它浊积岩,逆粒序代表洪水增强期的产物,上部的正粒序层为洪水衰退期的沉积,逆粒序-正粒序的成对出现代表一次洪水异重流事件沉积旋回;层内微侵蚀面是洪峰期流速足以对同期先沉淀的逆粒序沉积层侵蚀造成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异重岩的发现,不仅为探索陆相湖盆环境下的异重流沉积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对于深水砂体成因研究、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基于库区不规则断面的一维非恒定异重流数学模型,并采用明流与异重流水沙输移模型交替运算的两步模式,即用潜入条件动态判别异重流计算的上游边界位置,将潜入点上游的明流浑水段与下游异重流段计算连接起来。水流运动、泥沙输移与河床变形过程完全耦合,采用TVD(Total Variation Diminishing)形式的MUSCL-Hancock格式进行数值求解。将该模型应用于恒定流量与释放定量悬沙两种条件下的异重流水槽实验模拟,比较了有无水面梯度项对模拟精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异重流的厚度、含沙量分布及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6.
黄河口快速沉积及其动力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场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校准图像计算表明 ,185 5年以来 ,黄河三角洲新淤陆地 36 99km2 ,生长速率为 2 6 8km2 /a ,黄河输入三角洲 1× 10 8t泥沙形成 3 14 4km2 的陆地。进入河口区的泥沙约 88 4 %堆积在水下 8km宽的三角洲前缘。研究表明 ,这一堆积比例是河口切变锋、异重流和潮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异重流在黄河汛期一直存在 ,大约搬运黄河来沙的 6 0 %沉积在三角洲前缘 ;一个潮周期内 ,切变锋出现两次 ,它能够捕获异轻羽状流中的悬浮泥沙堆积 ,也能够限制异重流的远距离扩散。切变锋消失后 ,少量悬浮泥沙才能远距离扩散 ,随潮流离开三角洲水下斜坡。  相似文献   
7.
异重流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从与经典浊流对比的角度,厘定了异重流的概念,探讨了异重流的形成机制、异重岩的结构特征以及异重流发育过程的模式。异重流是一种低密度准稳定的沉积物重力流。异重岩纵向剖面上通常由一个向上变粗和一个向上变细的沉积单元组成。异重流的形成与流体悬浮负载浓度密切相关,它的演化过程受气候条件、构造活动、沉积物供给以及相对海(湖)平面变化的控制,其中,气候条件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异重流沉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相关文献调研基础上,综述了异重流沉积研究现状,并结合中生代湖相异重岩研究实例,建立了“沟道-舌状体-朵状体”异重流沉积模式。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是一种由洪水期河口直接注入、因密度大于汇水盆地水体密度而沿水体底部分层流动的持续型浊流。它呈牛顿流变性质、紊乱流动状态、湍流支撑机制,具有更高的发生频率和稳定的沉积物供给。异重流主要受地形、气候、密度差等因素控制,海洋和湖泊均有发生;水体密度小、近物源、地形高差大、中-小河流发育、构造活动强烈的陆相淡水湖泊更利于异重流的产生,但陆相湖盆异重流沉积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异重流自近端向远端总体呈稀释趋势,依次对应于特定的沉积构造及序列;由异重流形成的沉积岩被称作异重岩(hyperpycnite),以发育由洪水增强-减弱所产生的逆粒序-正粒序组合、层内微侵蚀面、富含陆源有机质区别于其他浊积岩。深入研究异重流沉积,不仅有益于完善重力流沉积理论、分析沉积环境,而且有利于指导深水非常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陆相断陷湖盆异重流沉积的识别特征、异重流水下扇沉积体系的横向、垂向沉积序列、以及不同物源碎屑成因的异重流的沉积差异性, 从而探讨陆相断陷湖盆中异重流沉积的控制因素。以歧口凹陷沙一下异重流沉积为研究对象, 对研究区钻井岩心、测录井、地震属性以及粒度分析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异重流具有3种典型沉积识别特征: ①两类沉积序列, 分别为下部逆粒序、上部正粒序的纺锤状二元结构沉积序列以及厚度较大且粒度特征变化不明显的均一结构沉积序列; ②粒度分析特征以递变悬浮载荷为主, 累计概率曲线类型以复杂多段式、上拱曲线式、低斜率两段式为特征; ③岩相特征为侵蚀充填沉积、广泛发育且类型多样的层理构造, 其次为陆源褐红色泥质层、褐红色泥砾以及大量的植物茎干碎片和炭质碎屑。研究区异重流沉积接受多支物源供给表现出水道化特征, 葛沽物源为最主要物源, 总体具有长距离搬运、多个朵体发育、大范围沿路沉积等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物源重力流沉积模式。断陷湖盆背景下异重流沉积的控制因素为古物源、古地貌、古气候3个方面, 异重流沉积是断陷湖盆中广泛发育的沉积类型, 其中异重流水道砂岩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 是陆相断陷湖盆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与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异重流沉积动力学过程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s)是指在汇水盆地水深足够条件下,由于携带大量沉积物颗粒,导致流体密度大于稳定环境水体的密度,流体受浮力影响小,沿盆地底部流动的高密度流体,在海水环境中形成异重流的临界沉积物密度为36~43 kg/m~3(体积浓度1.3%~1.7%)。异重流主要受洪水触发形成;从河口到汇水盆地经过回流区、深度有限流区、潜入区的演化,最终形成异重流;主要经历"早期沉积—侵蚀过路—晚期沉积"的沉降过程,在沉积近端以侵蚀充填沉积为主,远端以持续沉积为主;异重流的形成及其沉积主要受地形、气候、物源的控制,地形高差大、半干旱气候条件、丰富的细粒悬浮沉积物供给有利于异重流形成。异重流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受"源—汇"系统的控制,以流水成因交错层理、层内突变接触面或侵蚀接触面、碳质碎屑和植物碎片为区别于其他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典型沉积构造;沉积序列由沉积近端到沉积远端可能依次发育厚层序列、逆正粒序序列、薄层细粒序列。异重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丰富和完善深水重力流理论、探究古气候变化和古洪水作用规律、合理解释深水重力流沉积和砂体分布特征、指导深水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