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东南金矿地质勘查及找矿研究程度低,为之利用区域重磁资料,研究深部成矿环境,圈定区内可能存在一处大型的中心式喷发火山环形构造或隐伏岩浆岩体分布群。岩体异常北东向分布,覆盖面积广,组合形态复杂,分带特征明显,跨越黔湘桂三省区,主体异常在贵州,部分在湖南和广西,并受控于3条深大断裂,见中心环带、内环带、过渡环带、外环带,4带发育齐全,火山岩相配套出现,岩体异常分枝发育。研究发现天柱—锦屏—黎平及丹寨—三都与湘西会同—怀化等地区金矿,极有规律地分布于相应构造环带和地表背斜区及有利赋矿地层内,由内环向外环依次出现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所圈定的潜火山构造或隐伏岩体群,将对黔湘桂交界地区地质特征及金矿成矿规律产生新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湘桂粤赣地区是我国锡多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之一.系统地研究了锡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深部构造坳陷带及其边缘变异带控制矿床的空间分布;赋矿地层具成矿物质初始富集特征,火山作用和海底喷流作用是造成成矿物质初始富集的重要因素.首次划分出9条构造—岩浆岩带14条元素组合分带,总结了各带的发育特征及控矿作用.指出以Sn W为主的元素组合带是重要锡多金属矿床产出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湘桂及其邻区裂谷与铀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谷是地壳演化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构造形式,并表现出特定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湘桂地区在中晚元古代以来就经历了几次地壳裂解,控制了区内多旋回地槽的发展,至广西运动才完成基底的统一,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地台区。晚古生代,由于受到古特权斯和西太平洋构造活动的影响,使广布的台地陆表海产生一系列台沟,形成了一套含火山物质的深水相沉积建造,控制了区内有关矿产的形成和富铀地层的产出,印支运动使区内海盆关闭,地壳抬升并转化为地洼区。中、新生代出现了强烈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以及相间出现的伸展构造盆地,是区内铀矿床形成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湘桂边界越城岭岩基北部印支期花岗岩时空分布和岩石成因目前还不明确.以该时期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组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印支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湘桂边界以北区域,形成时代236~222 Ma.岩性以含电气石的二长花岗岩为主,副矿物组合为锆石、(斜)黝帘石、磷灰石、石榴石,并具有高硅、富碱,贫钙、镁和磷,弱-强过铝质的地球化学特征.早阶段花岗岩源岩主要为变质杂砂岩,可能混入了少许新生地壳组分;晚阶段花岗岩源岩由不同比例的变质泥质岩石和变质杂砂岩组成.花岗岩具有负且稳定的锆石εNd(t)值(-9.3~-10.6)和εHf(t)值(-5.4~-11.9),反映源区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1.8 Ga左右.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受控于华南印支期后造山加厚地壳背景下变沉积岩中云母类矿物的脱水熔融过程,其运移和就位与岩基旁侧深大断裂的松弛调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湘桂粤地区地层和自源层控矿床中硫化物δ~(34)S研究表明,硫主要来自同期海水。δ~(34)S不仅受海相硫酸盐δ~(34)S控制,而且受生物演化影响,同位素还原分馏效应增大;受海侵旋迥影响,δ~(43)S具周期性变化;受沉积古地理位置、水源、水体环境等因素制约,具区域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梁国昭 《热带地理》1998,18(1):18-23
经70年代的建设,德国的美因-多瑙运河于1992年建成通航。虽然德国国内对这一宏大的工程颅有争议,但工程建设中有不少经验可供我国参考。我国已规划在21世纪兴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湘桂运河和粤赣运河。规划的湘桂运河位于古灵渠附近;粤赣运河位于广东南雄和江西信丰之间。建设这两条运河的天然条件均优于美国-多瑙运河。为保护漓江山水资源,建议重新考虑湘桂运河的位置,提出在广西富川和湖南江化之间选址。  相似文献   
7.
湘桂早海西期构造层序地层与板内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明慧 《湖南地质》1998,17(1):14-18
该文在分析地层界面性质的基础上建立了湘桂地区早海西阶段的构造层序地层格架,并据此探讨了研究区早海西阶段的板内伸展裂陷活动及晚期的板内软碰撞以及软碰撞带对湘中同沉积外生矿产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8.
田奇 《地质论评》1948,13(Z2):203-210
一、引言作者从一九四三年,关于雪峰山脉造成时期,于‘湖南煤矿与古地形’一文内,曾加论列,盖鉴于该山脉全由板溪系半变质岩所成,其上南沱冰碛层与之成不整合,其东南侧所见之泥盆纪跳马涧系与其西北侧所见之壶天石灰岩或棲霞石灰岩又皆不整合于南沱层或板溪系之上,于是遂认定该山脉形成于南沱期前,而加强于加利东宁期,并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湘桂走廊内岩溶发育特征、水文地貌学意义及区内峰林平原形成原因,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区内地貌形态、岩性以及地貌类型的空间展布特征,运用岩溶水文地貌学理论探讨区内水文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根据区内地貌形态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认为区内水系经历一次反向袭夺过程;区内地貌演变受到越城岭、海洋山两个隆起的影响,平原面积变小,湘江向东北退缩;区内地貌演化至少经历了古湘江期、灵河孕育期、灵河期等三个夷平时期。文章在分析区内峰林平原形成动力机制的同时,提出岩溶流域潮间带概念模型和岩溶流域牵动交互式袭夺模式,丰富了峰林平原成因类型和岩溶水文地貌学的研究方法,提出的科学术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新元古代湘桂海盆及邻区构造属性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效松  刘伟  门玉澎  张海全 《地质学报》2012,86(12):1890-1904
新元古代的湘桂海盆夹持在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与华夏地块群之间,是古华南洋与下扬子陆块俯冲碰撞后在西南方向的残留海.东段古华南洋俯冲的地质记录发生在860~1034Ma间,为绍兴-江山-萍乡碰撞带,形成江南岛弧造山带;西段古华南洋与上扬子陆块俯冲的构造地质记录,推测在湖南的新化-城步至广西的三江一带,时间为850~820Ma,形成雪峰-四堡岛弧造山带,但无陆陆碰撞的记录.东、西两段构造活动有近1亿年至数十百万年的时间差,为湘桂海盆在停止扩张的洋底上提供了发育的空间,并转为弧前-深海盆地.由萍乡向南西方向至湖南茶陵-郴州为一结合带,西侧的沉积物属扬子沉积构造域和湘桂海盆,沉积了细屑浊积岩和硅泥质岩;东侧为华夏沉积构造域,包括赣、闽和粤北,充填了与热活动有关细碧岩、含铁石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郴州至贺县间,有一东-西向的古南岭裂陷海与之相连,是分隔云开地块、粤东南地块与罗霄-武夷地块的深海槽.在早古生代构造旋回中,湘桂海盆、古南岭海槽以及华夏沉积构造域,分别转为不同构造走向的湘桂加里东褶皱带和华南加里东造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