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3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378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1032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665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化肥、农膜等在农业生产中的过量投入,耕地面源污染的程度随之加重。文章选取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和田地区为研究区域,依据P-S-R框架理论,构建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加入土壤理化数据,使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和田地区1980 年及2016 年耕地面源污染状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运用耕地生态风险模型、生态风险转移矩阵、Arcgis分析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状况。研究结论如下:和田地区1980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均为II级或III级,呈“中间高,两侧低”分布;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上升至IV级或V级,呈“倒W型”分布,各县耕地面源污染程度较1980 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墨玉县和于田县在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达到最高的V级,而民丰县因自身生态环境的强脆弱性,同样需要提高关注。根据面源污染“从源头治理”的原则,应切实推进和田地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增强技术指导,开展试点工作,改善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部中基性岩脉K-Ar表观年龄为187~271Ma,岩性以辉长、辉绿岩以及闪长、闪长玢岩为主,属于亚碱性系列.主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中基性岩脉经历了源区地壳物质的混合以及侵位过程中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在区域分布特点上受部分熔融程度的影响,而且由于结晶分异和部分熔融的不同,还出现了中基性岩脉系列的成分变异.排除上述岩浆作用的干扰,有证据显示岩脉起源于亏损地幔,由于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集中在363~769Ma,反映源区是一个古生代时期的新生岩石圈地幔,该地幔源区属于大洋岩石圈地幔.新疆北部广泛出露的中基性岩脉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多样性,但是在产状、岩性组合和同位素特征上具有相似的特点,指示研究区在古生代以来具有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源区,推测这个源区与北疆地区古生代以来长期存在的残余洋盆及其相关岩石圈有关.  相似文献   
3.
低温环境下铜同位素分馏的若干重要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Cu同位素是一种新的地球化学示踪剂.正确运用这一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前提是对其同位素分馏机理和过程有足够的认识.本文报道了室温下CuSO4·5H2O结晶过程产生分馏的实验结果,并系统地总结了低温条件下Cu同位素分馏的一些重要过程,其中包括沉淀过程、还原过程、吸附过程、生物过程等.  相似文献   
4.
陈伟  赵太平  魏庆国  徐勇航 《岩石学报》2008,24(10):2301-2312
铁钛磷灰岩仅由磷灰石和铁钛氧化物组成,常赋存于岩体型斜长岩中,成因上有不混溶和分异堆晶两种不同的认识。本文从磷灰石角度讨论河北大庙铁钛磷灰岩的形成机制。大庙铁钛磷灰岩常产出于浸染状Fe—P矿体内部,有时与块状铁矿石交互出现形成韵律条带状矿石,为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铁钛磷灰岩中磷灰石呈浑圆状,含量变化于15%-34%。铁钛磷灰岩的全岩和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磷灰石比全岩相对富集稀土元素达2.96—6.93倍,但两者的配分型式基本平行。质量平衡计算(Rocl/F)的结果表明,铁钛磷灰岩中几乎100%的稀土元素赋存于磷灰石中。综合上述特征,反映磷灰石为结晶分离的堆晶矿物,铁钛磷灰岩应为堆晶成因。因为如果磷灰石结晶于铁钛磷灰岩不混溶熔体,它的稀土元素分配系数也不会变化达2.3倍(变化于2.96—6.93)。计算出该磷灰石的母岩浆稀土元素组成,与浸染状Fe.P矿石最为相似,结合它与铁钛磷灰岩之间紧密共生的野外特征以及相似的全岩及磷灰石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认为磷灰石最可能是在浸染状Fe.P矿浆中,经结晶分离作用形成铁钛磷灰岩。  相似文献   
5.
为了制定分异堆积机制.以及开发和加工陆架上细粒分散状金,必须有关于该金属在河-海壁垒区迁移形态的资料.在一系列文章中刊登了有关较高的金含量趋向于有机质高浓度区的论述.其中有细粒金在陆架区河口边缘部分高度分散的生物成因粉砂质软泥中富集实际资料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不同温度的有机溶剂分级提取对鳀鱼鱼油得率、脂肪酸组成及EPA、DHA含量变化的影响。经15℃干法分级提取的液态鳀鱼鱼油,在设定的4种温度下,液态鳀鱼鱼油得率均随溶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相同溶剂量的情况下,随着分级提取温度的降低,液态鳀鱼鱼油得率呈下降的趋势。有机溶剂分级提取对14碳短碳链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及16碳、18碳的饱和脂肪酸的脱除效果是明显的,但对脱除20碳、22碳的长碳链饱和脂肪酸的效果不明显。在4种试验温度下,EPA和DHA的总量分别为29.88%、31.74%、35.27%和41.80%,高出美国阿拉斯佳深海鱼油对应总量(28.76%)的1.12%~13.04%。  相似文献   
7.
弧后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探讨:以东亚陆缘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弧后盆地大地构造体制的讨论,作者认为基属活化作用的产物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分析,作者提出结论认为,由于东亚岛弧系岩石圈的均衡作用及海沟外侧冷却大洋岩石圈块体的下沉拖曳牵引等作用,使软流圈在岛弧系下方发生分异,这种分异作用带动东亚陆缘向东扩张,从而产生弧后的张开。  相似文献   
8.
利用低温显微镜系统对含有不同浓度海藻糖的脂质体悬浮液 ,在不同的降温速率下的结晶现象进行显微研究 ,得出不同条件下的冰晶生长图像 ;并研究脂质体在不同的降温速率下的冻干过程 ,比较了不同降温速率下的冻干脂质体的外观和冻干脂质体复水后的囊泡粒径变化。结果表明 ,对于液体药品快速冻结后得到的冻干品质量优于慢速冻结。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在海洋和极地沉积物中。在这种沉积物中具备足够低的温度和足够高的压力使得甲烷气结晶变成水合物。由于水合物的广泛分布和其潜在的能源潜力—据估计其约为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能源的两倍.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关注。然而。至今为止对水合物的性质和分布还了解不够,还没有合适的技术能对水合物进行定量的评价。根据地形、海底温度、沉积条件以及有机碳等资料指出在印度近海具备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在印度大陆边缘系统开展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分析,以识别和估算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评价其资源潜力。类似“气烟囱”或气体溢出持征、地震剖面上的BSR、氯化物或硫化物异常都是识别水合物的有用标志。层析成像、AVO、波形反演是定量分析水合物和游离气含量的重要手段。此外,在地震方法无法识别的地方,电阻率异常也有助干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本文给出一些划出水合物赋存区边界和定量分析水合物及其下伏游离气含量的重要研究成果和技术。  相似文献   
10.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this paper we derived a formula to estimate the prolongation period (AtL) of cooling-crystallization process of a granitic melt caused by latent heat of crystallization as follows:△tL=QL×△tcol/(TM-TC)×CP where TM is initial temperature of the granite melt, Tc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granite melt, Cp specific heat, △tcol cooling period of a granite melt from its initial temperature (TM) to its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Tc), QL latent heat of the granite melt.
The cooling period of the melt for the Fanshan granodiorite from its initial temperature (900℃) to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600℃) could be estimated -210,000 years if latent heat was not considered. Calculation for the Fanshan melt using the above formula yields a AtL value of -190,000 years, which implies that the actual cooling period with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900°-600℃ should be 400,000 years. Th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latent heat produced from crystallization of the granitic melt is a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cooling-crystallization process of a granitic melt, prolongating the period of crystallization and resulting in the large emplacement-crystallization time difference (ECTD) in granite batholi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