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潮流界变动段的边滩与浅滩演变关联性强,同时受径潮流水动力、供沙来源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影响,是航道治理与疏浚维护的重点河段。通过对三益桥河段1976—2017年期间河床冲淤、汊道分流比、三益桥边滩及浅滩演变过程的分析,明确三益桥边滩及浅滩演变的驱动机制。2012年以来三益桥边滩12.5 m水深以浅滩体体积为增大态势,大水年份边滩以淤积为主,设计航槽及深槽以冲刷为主,中水年份边滩淤积厚度小于深槽。上游五峰山弯道河势稳定,具有阻隔上游和畅洲河段河势、汊道分流比调整等传递作用,三益桥边滩淤涨(长)与上游和畅洲河段河势及汊道分流比调整的关系不显著,主要与流域来流流量大小及过程、上游河道冲刷供沙等相关。洪季三益桥上浅区碍航程度大于枯季,汛前中水流量(大通水文站流量介于26 000~34 000 m3/s之间)持续天数长的年份碍航程度大于大洪水年份同时期;因此,流量过程决定边滩与浅滩的冲淤分布,中水流量持续时间长短及供沙量大小决定三益桥边滩淤积量及浅滩碍航淤积量。  相似文献   
2.
3.
黄河三角洲河道沉积规律研究Ⅰ.建林边滩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建林边滩形态、沉积物的实地调查 ,查明了建林边滩的形态及沉积物分布特征 ,从河流沉积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边滩的形成与演化。建林边滩发育呈“二元结构”,沉积物下粗上细 ,侧向地质作用与垂向地质作用是塑造边滩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4.
钱家店铀矿床含矿地层——姚家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家店铀矿床是发现于松辽盆地的砂岩型铀矿床.文章从岩性组合、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砂岩-泥岩厚度比值、沉积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研究了矿区含矿地层姚家组的沉积环境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该区姚家组的砂岩-泥岩厚度比值平均为5.0,板状交错层理及槽状交错层理发育,显示其辫状河流相沉积特征.姚家组地层岩性总体上以中细粒砂岩及泥岩为主,砾岩很少,其沉积物碎屑颗粒的分选及磨圆度中等,表明其物源较远,沉积物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才沉积下来.因此,本区姚家组沉积环境应为统一的松辽盆地环境下的远源砂质辫状河性质.该矿床铀矿化主要受辫状河流相的心滩及边滩亚相砂体控制,其矿化规律与砂体规模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瓯江杨府山边滩围垦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瓯江杨府山河段边滩发育丰富,底沙运动频繁,悬沙含量高,对边滩围垦促淤极为有利。本文依据大量的水文、泥沙、地形等实测资料,在模型验证试验相似的基础上进行围垦工程试验,分别论证其工程的可行性、工程布置形式的促淤效果。对类似的边滩围涂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泺口浮桥北岸的泺口边滩中后部发育了两个大型环状滑塌构造,小者长42.54 m,宽31.55 m,高0.63 m;大者长58.30 m,宽46.24 m,高0.76 m。根据几何学特征及运动要素,可以将大型环状滑塌构造分为三个部分:主体带、过渡带和消失带。主体带以规模较大的滑塌块体为主,滑塌块体宽20~30 cm,长2~3 m,高40~60 cm,呈弧片形;滑塌缝开放或被淤泥充填,此带长宽十余米;过渡带以规模中等的滑塌块体为主,滑塌块体宽5~20 cm,长0.5~2 m,高20~40 cm,也呈弧片形,滑塌缝半开放或紧闭,滑塌块体的相对运动方向在此带发生转变,由单向运动转变为相对运动;次级侵蚀沟槽在此带汇合,形成了一个放射状的大“空腔”,滑塌以此“空腔”为圆心相对滑动,并由此形成环状滑塌构造,此带长10~20 m。在过渡带之外为消失带,总体特征是滑塌块体及滑塌位移量逐渐由大到小,直至消失,此带长15~30 m。黄河泺口大型环状滑塌构造是在一种近水平条件下形成的,滑塌坡度为0.745°,滑塌是以“多米勒”骨牌方式实现和完成的。泺口边滩是以粉砂和泥质粉砂为主的易于液化的细粒物质,其滑塌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暴涨暴落导致的孔隙水过饱和及泺口边滩的特殊结构造成的渗水有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长江口南汇近岸水域17个站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资料,阐述了该水域近底层泥沙的流速、悬沙浓度的分布和变化。经无量纲潮流动力值的计算表明,研究区存在一个包络南汇边滩先向东南继而向南延伸的舌状高能量区,与高悬沙浓度分布区相一致。通过对悬沙运动和涨、落潮周期流向的分析,揭示了长江口向杭州湾底层泥沙输移的规律,其底层泥沙输移主要集中在低潮位时段,输移时间约占潮周期的36%,其中以南汇边滩向杭州湾输移的时间为最长,大、小潮都在5h以上,与其相关联,在芦潮港水域下层存在着一股东西向的高悬沙浓度的水体。据盐度、潮流、悬沙浓度等要素,并结合絮凝沉降分析得出,南汇边滩的沉积强度是潮滩>潮下带>深水区;边滩舌尖前缘水域的泥沙沉积时间与水体出现向东偏南或向西流的时间一致,这可视为近年来南汇水下沙嘴向东偏南伸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南汇边滩的演变及其沉积动力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汇边滩是长江口、杭州湾以及外海三者交互作用的特殊地带。根据不同时期海图对比分析发现,南汇边滩北冲南淤,逐渐向东南方向伸展,平均速率为30m/a。通过初步的机制探讨认为,南汇边滩有径流输沙和涨潮回输泥沙的双重补给,加上适宜盐度的絮凝,沉积速率较大,在滩面淤高的同时向水平方向扩展,但北侧受南槽落潮水流南偏的作用而不断冲刷,东侧突出的沙嘴受外海风浪的强烈作用难以东扩,南侧受杭州湾口近东西向的涨落潮流作用,在这些动力泥沙的综合作用下,导致南汇边滩向东南方向伸展。  相似文献   
9.
潮流界变动段的边滩与浅滩演变关联性强,同时受径潮流水动力、供沙来源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影响,是航道治理与疏浚维护的重点河段。通过对三益桥河段1976—2017年期间河床冲淤、汊道分流比、三益桥边滩及浅滩演变过程的分析,明确三益桥边滩及浅滩演变的驱动机制。2012年以来三益桥边滩12.5 m水深以浅滩体体积为增大态势,大水年份边滩以淤积为主,设计航槽及深槽以冲刷为主,中水年份边滩淤积厚度小于深槽。上游五峰山弯道河势稳定,具有阻隔上游和畅洲河段河势、汊道分流比调整等传递作用,三益桥边滩淤涨(长)与上游和畅洲河段河势及汊道分流比调整的关系不显著,主要与流域来流流量大小及过程、上游河道冲刷供沙等相关。洪季三益桥上浅区碍航程度大于枯季,汛前中水流量(大通水文站流量介于26 000~34 000 m3/s之间)持续天数长的年份碍航程度大于大洪水年份同时期;因此,流量过程决定边滩与浅滩的冲淤分布,中水流量持续时间长短及供沙量大小决定三益桥边滩淤积量及浅滩碍航淤积量。  相似文献   
10.
曲流边滩(即点坝,point bar.)是河流堆积作用所塑造的主要地貌单元之一。在平原堆积地貌中分布极为广泛,占有重要位置。它的形成、发育受区域气候、地质、地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