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49篇
海洋学   34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5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佳  贾楠 《海洋通报》2018,(4):378-388
在改进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基础上,引入人口特征和游艇文化变量,构建游艇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模型,以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作为数据来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检验影响旅游者参与游艇旅游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旅游者参与游艇旅游的意向较高;旅游者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游艇文化是影响其选择游艇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旅游者的行为态度、游艇文化2个变量对游艇旅游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均通过行为态度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游艇旅游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后生产主义”语境下,乡村空间研究开始出现消费转向、社会-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多功能、全球化乡村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成为西方乡村空间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主要基于乡村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展开乡村空间重构过程—机理—调控研究以及微观视角下农户经济空间行为研究;当前,中国乡村空间重构呈现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学转型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组织与政府、企业、个人等其他主体之间的空间-权力关系成为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政治经济地理学及“社会-空间”二元辩证法为乡村空间重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应系统整合空间生产、主体能动性、土地资本化、社会关系网络、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农户地理等政治经济学、地理学理论,强化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响应机制研究,重点开展多要素多维度的乡村空间格局形成及演变规律研究、乡村社会空间再生产研究、能动性视角下乡村劳动力空间生产研究、政府政策制度与城乡空间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3.
宁波商帮是我国十大商帮之一 ,百年经久不衰 ,究其原因是宁波商帮受到独特的宁波城市文化熏陶。宁波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 ,造就了有悠久历史凝结和中外文化交融的宁波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具有大海的许多秉性 :大度、创新、包容。宁波城市文化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宁波海洋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正是这种独特的宁波城市文化 ,才哺育出顽强开拓、勇于创新 ,克勤克俭、脚踏实地 ,注重团队、和衷共济的“宁波商帮精神”。  相似文献   
4.
于1989至1992年对水库网箱养殖罗非鱼综合症各发病期、各症状型的病鱼进行了病理组织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养殖罗非鱼综合症的病理基础是肝肾功能障碍,病鱼的肝、肾、脾、肠、鳃、性腺、脑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或变性。本文还对细菌继发性感染,各症状型的病理学变化及防治对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Using political ecology as its conceptual framework,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nges in forest utilis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uth Kyrgyzstan's walnut-fruit forests over the last century The aim of this study on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ors on the one side, their interests and demands, and the forests and forested lands on the other. Forest resource utilisation and management - and even the recognition of different forest products as resources - are connected with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hat change with time. The walnut-fruit forests of South Kyrgyzstan are unique, characterised by high biodiversity and a multiplicity of usable products; and they have been utilised for a long time. Centralised and formal management of the forests started with the Russian occupation and was strengthened under Soviet rule, when the region became a part of the USSR. During this era, a state forest administration that was structured from Moscow all the way down to the local level drew up detailed plans and developed procedures for utilising the different forest products.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ame conditions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which has brought not only the sweeping changes in the managing institutions, but also the acces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forest resources. At present, the region is suffering from a high unemployment rate, which has resulted in the forests' gaining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in the livelihood strategies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creased communication and transregional exchange relations have opened the door for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and agents interested in the valuable forest products. Today, walnut wood and burls, walnuts, wild apples and mushrooms are all exported to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cientists and members of various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stress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forests and are trying to establish nature conservation areas. Nevertheless, it is to fear that a multiplicity of interrelated factors - the present transformation and globalization processes, the appearance of new actors, the local population's insecur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erosion of managing institutions - are all leading to an intensified and unregulated exploitation of the forests, resulting in their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6.
1Introduction Aerobic 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AAPB) are facultative heterotrophs that can utilizelight for photosynthesis. These unique-functioningbacteria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marine environ-ments, such as coastal waters (Shiba et al., 1991…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洋软相底质底栖经济贝类的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洋软相底质底栖贝类的资源特性和我国的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规模化苗种生产、海区增殖、高效养殖模式开发及增养殖环境保障与产品无公害生产等方面对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福建海区条斑紫菜的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琼珊 《台湾海峡》2001,20(2):210-215
本文报告了对采集自福建自然海区的条斑紫菜进行的2a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壳孢子的放散时间比坛紫菜迟1-1.5个月;壳孢子放散延续时间比坛紫菜长;放散高峰期间出现在11月中旬;骤然降温可以促进壳孢子集中放散;单孢子放散以水温20℃左右较佳。莆田及其以北海区可能比厦门更适宜栽培条斑紫菜。  相似文献   
9.
南海甲藻卡氏前沟藻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省三亚海域收集分离了甲藻卡氏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藻种,并在实验室成功进行了人工培养,同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接种初始的细胞密度对其生长率和最高细胞密度影响很小,实验室培养和大量养殖可以采取低密度接种;最适宜培养的环境条件盐度为34,温度为26℃,营养盐浓度为2K。在温度为18—30℃、盐度为26—42、K培养液浓度系列为1/16—2 K的条件下都可存活,最大指数期平均生长率为0.958分裂.d-1,获得的最大细胞密度为7.27×105cells.ml-1。实验结果与属温带的胶州湾同物种对比,表明该藻种生长特性与温带品系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虾养殖水质与饵料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投喂不同厂家生产的对虾配合饵料致使水质因子变化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水体的pH、溶解氧及氨氮含量的变化和饵料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且影响到对虾的生存。而养殖水体的盐度、温度的变化和饵料的相关性不甚明显。文中还对配合饵料影响养殖水质因子变化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