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海洋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几种鱼类培养细胞对不同干扰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四种鱼类培养细胞CIK、CAB、GCB、BRE对Huifn-a,CIK、CAB、GCB、GRE、FHM等五种鱼类培养细胞干扰素作用的敏感性。这四种鱼类培养细胞对HuIFN-a不敏感,对五种鱼类培养细胞干扰素表现出相对一致的敏感性差异,其中GRE细胞对鱼类干扰素最敏感,其次为CAB、GCB。CIK细胞能产生高滴度的干扰素但对鱼类干扰素不敏感。不同病毒对干扰素作用的敏感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肠杆菌重组?-干扰素(rIFN-gamma)单独和联合处理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头肾巨噬细胞的方法, 进行了重组?-干扰素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研究。结果表明, 溶藻弧菌感染巨噬细胞后暴露于?-干扰素的细胞内细菌存活数量[(1380±80)CFU/mL]明显降低。然而, 在24h, ?-干扰素及脂多糖联合处理组巨噬细胞内溶藻弧菌的存活数量[(463±32)CFU/mL]比暴露于含有或者不含有脂多糖, NG-单甲基-L-精氨酸(NMMA)和过氧化氢酶的?-干扰素处理组少。采用?-干扰素, ?-干扰素和脂多糖, ?-干扰素、脂多糖和NMMA, ?-干扰素、脂多糖和过氧化氢酶四种方式处理24h能提高巨噬细胞过氧化氢的释放, 而不能提高NO2?的产物。另外, 经过?-干扰素处理能够明显降低巨噬细胞对溶藻弧菌的的吞噬作用, 但不影响对溶藻弧菌的杀伤作用。本文数据表明, 过氧化氢的释放和细胞吞噬作用能明显减少溶藻弧菌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李婵  姚翠鸾 《海洋与湖沼》2013,44(2):499-506
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克隆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Ⅰ型干扰素基因全长cDNA序列及其基因组序列,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大黄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以及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LPS、polyI:C刺激后大黄鱼脾脏、肝脏和头肾组织中该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大黄鱼Ⅰ型IFN基因全长cDNA为878bp,开放阅读框558bp,编码185个氨基酸。推测的大黄鱼Ⅰ型IFN氨基酸序列N端含有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其后包含一个保守的IFabd结构域。大黄鱼Ⅰ型IFN基因包含5个外显子,4个内含子,在大多数组织和细胞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肌肉中表达量最低。PolyI:C刺激可诱导大黄鱼Ⅰ型干扰素基因在脾脏、头肾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LPS刺激可诱导大黄鱼Ⅰ型干扰素基因在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灭活的副溶血弧菌可诱导大黄鱼Ⅰ型干扰素基因在头肾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  相似文献   
4.
PHA体外诱导草鱼白细胞产生γ-干扰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于1997年10月-1999年3月,采用半数细胞病变抑制等方法,进行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PHA)体外诱导草鱼白细胞产生γ-干扰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HA诱导的草鱼白细胞培养液中出现了一种抗病毒因子,经理化和生物学性质鉴定证明,该因子是一种干扰素活性物质。但它不同于病毒诱导的α/β-干扰素,主要表现为:对56℃、pH=2和0.1%SDS敏感;其活性不能被病毒诱导的干扰素抗体所中和;其诱生剂为PHA,来源于白细胞;在诱导条件下,佛波酯(PMA)和白细胞介素-2(IL-2)能显著地促进其诱生,这些特性与人类和高等脊椎动物中报道的γ-干扰素相符,表明是一种γ性质的干扰素。  相似文献   
5.
由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弧菌病对我国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养殖造成了严重危害。通过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大黄鱼建立易感组和抗病组,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对大黄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双拷贝(ISG15-1ISG15-2)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和分型,并与其哈维氏弧菌抗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从大黄鱼ISG15-1ISG15-2基因中分别筛选到10个和4个SNP位点并进行了成功分型。经统计分析,ISG15-1基因的186G/C和318C/T位点以及ISG15-2基因的297G/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易感群体和抗病群体中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这3个SNP位点与大黄鱼哈维氏弧菌抗性显著相关。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ISG15-1的SNPs可形成1个单倍块和11种单倍型,而ISG15-2的SNPs可形成1个单倍块和5种单倍型。其中,ISG15-1基因的单倍型H2(CCCCGGTACC)、H6(TCCCACTGTC)和H9(TCCCAGTGCC)与大黄鱼哈维氏弧菌抗性显著相关;ISG15-2基因的单倍型H1(CCCG)和H4(TCCG)与大黄鱼哈维氏弧菌抗性极显著相关。这些ISG15-1ISG15-2基因的SNP位点以及单倍型可以作为抗哈维氏弧菌病大黄鱼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鱼类干扰素功能及信号转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用鸡胚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了干扰素(Interferon,IFN)[1],其后人们迅速地对干扰素的性质、诱生原理以及与其相关的细胞因子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20世纪后20年,哺乳类IFN系统的分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随之对低等脊椎动物的IFN系统基因及其分子机制也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