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1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桡足类 Ⅰ. 哲水蚤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浮游桡足类是浮游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分布广,种类多,而且在数量上远超过其他浮游甲壳类,为许多经济鱼类的饵料基础,因此它对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在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洋生态学的同时,也都十分重视这一类群的调查研究。 关于黄海(包括渤海)和东海的浮游桡足类,过去已有一些零散的报导,但尚缺乏系统的调查。1888-1889年Giesbrecht曾记载过厦门的6种哲水蚤类。到本世纪的三十年代,国外学者又陆续做过一些工作,如1932年Mori发表了我国东海及台湾海峡的8种哲水蚤类。1933年Yamada在黄海南部记载了哲水蚤类5种, 1935年他又在东海及台湾记述了5种。1937年Mori发表了过去历年来的调查结果,对东海及台湾东、西两岸的桡足类有较详尽的报导,在115种中哲水蚤类占78种。1949年Sproston曾记载浙江舟山5种桡足类,其中有哲水蚤类2种。1949-1952年Chiba发表了有关黄、东海的浮游生物生态研究,曾记载哲水蚤类10种。1957年БродскИЙ在哲水蚤区系研究中提到分布于黄海的16种,东海北部的8种。1962-1963年Enomoto 在黄、东海鱼类饵料基础的研究中曾提过3种哲水蚤类。国内学者在解放以后,也作过一些工作:1955年沈嘉瑞描述了江苏奉贤哲水蚤类3种;1956年他与白雪娥记述烟台鲐渔场的桡足类22种,其中哲水蚤占11种;1955年郑重引用过张松踪和方金钏在厦内鉴定的(未发表)27种,其中有哲水蚤类23种。在这海区内,除同物异名外,以往学者总共记载了哲水蚤类103种左右。 本文的研究材料系根据:1951-1963年间在渤海、黄海西部以及辽宁、河北和山东沿岸采得的标本,和1956-1964年在江苏、浙江和福建沿海,以及东经125°以西的东海陆棚区以内所采到的标本。文中共记述了哲水蚤类134种,分隶于21科、47属,其中有8种新种,有39种为黄、东海区的首次记录。还必须提到,我们尚缺乏以往学者记载过的某些深水种(如Racovitzanus antarcticus, Metridia pacifica, Scottocalanus helenae,等)的记录,这些种类分布在东经125°以东的东海深水区,这有待于今后继续补充。本文主要依据Sars(1903)的分类系统,并参考БродскИЙ(1950)在哲水蚤分类上的修订意见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2.
中华哲水蚤不同地理种群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Brodsky)是属于甲壳纲 (Crustacea)桡足亚纲 (Copopeda)哲水蚤目(Calanoida)哲水蚤属(CalanusLeach)的一类浮游动物 ,为暖温带种 ,广泛分布于我国渤、黄海和东海沿岸区 ,为这些水域的优势种[1]。有关中华哲水蚤的研究国内有过许多报道 :李少菁[2]、陈清潮[3]、林元烧等[4]曾分别对该种类生活习性、摄食、生殖及生活史进行过研究 ,林元烧、曹文清等[5]也曾对厦门港不同月份采集的中华哲水蚤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而不同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3.
厦门港歪水蚤数量的季节变化与滞育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峰  李少菁 《海洋学报》1991,13(5):721-727
在近岸河口区浮游生物群落生态的物质转换与能量流动过程中,同属多种并存的桡足类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占据着异质的时空,并导致了摄食生态灶的差异[1]。新近研究还表明,在北温带沿(近)岸水域,浮游桡足类可以生产滞育卵,以适应其生活周期中不利的环境条件。Marcus[2]还证实滞育卵的生产主要受温度和日光照期的变化所诱导,而其休眠维持与终了则受温度的影响。不过,较低纬度区的浮游桡足类是否也能生产滞育卵,报道尚不多[3]。  相似文献   
4.
铜、镉对中华哲水蚤氨基酸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室内进行了铜、镉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氨基酸含量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外加重金属浓度较低时(Cu,2—10μg/L;cd,10—150μg/L),动物各种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总氨基酸含量比对照组约增加10—31%;重金属浓度提高时,动物氨基酸含量则出现下降趋势,说明较低浓度重金属对动物有刺激效应,此时摄食活动加强,增加了从摄食获得的营养成分;浓度提高则产生抑制效应。因此,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作为桡足类对外界重金属污染物作出生理反应的指标之一。文中对某些特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及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真刺唇角水蚤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亚辉  李松 《海洋与湖沼》1992,23(6):677-681
鱼类幼体的死亡常常被归因于食物的缺乏,实际上,以桡足类为主的浮游动物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是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鱼类资源补充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桡足类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不仅对海洋食物链研究而且对研究鱼类资源补充和产量的估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这方面的实验国内尚未见专门报道,本文为厦门港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华哲水蚤的分布和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是我国近海的优势桡足类。它的数量大,分布广。特别在冬、春季,在我国近海浮游动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它的个体也较大,是滤食性种类。因其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相当的作用,所以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定为浮游动物的关键种之一。 作者根据以往历史资料(方金钏,1979;朱长寿,1997;朱长寿等,1991、1999;林玉辉等,1988;林元烧等,1984;李少菁,1963;陈清潮,1964;福建省海岸带和海凃综合调查领导小组,1990;福建海洋研究所,1988;Tan,1970)和多年来的研究结果(黄加祺等,1984,1986a、b、c,1989,1991a、b,1997a、b),对中华哲水蚤在不同水域的分布,与温、盐度关系及繁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见解,为本项目子课题提供了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7.
朱长寿  陈栩 《台湾海峡》1995,14(2):139-143
台湾海峡中、北部夏季浮游动物(非胶质)总生物量较丰富,1983年夏季的总生物量高于其他季节,1987年7、8月和1988年7月则高于1983年同期的生物量,这3a的高生物量分布区,一般都连片出现在上升流锋面区,显然和上升流的出现有密切关系。构成高生物量的优势种以外海广高盐种为主,生物量和高生物量区的分布态势都存在年际变化,这可能和不同性质水系的消长,相互推移及被囊动物的摄食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小型桡足类是海洋食物网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在碳循环里细菌碳和藻类碳向高营养级转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3—4月、6—7月、9—10月和11—12月南沙群岛海域(111°30′E—112°30′E,4°30′N—11°30′N)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对长腹剑水蚤属(Oithona)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沙群岛海域共出现长腹剑水蚤15种(包括1个未定种),其中线长腹水蚤(Oithona linearis)、粗长腹剑水蚤(O.robusta)和长刺长腹剑水蚤(O.longispina)为南沙群岛海域首次记录,长腹剑水蚤属种类组成沿水深变化的现象较为明显,该属虽然在南沙群岛海域广泛分布,但单种的出现频率较低,其种类出现的季节性较强;(2)南沙群岛海域的长腹剑水蚤可以划分为常见广布组群Ⅰ和低频组群Ⅱ;(3)长腹剑水蚤年均栖息密度为30ind./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高数量区主要出现在受南沙西部沿岸流和东部沿岸流影响的近岸海域;(4)在0—750m水深范围内,长腹剑水蚤数量沿水深梯度的垂直变化明显,呈现由浅至深数量明显减少的趋势,长腹剑水蚤主要集中分布在0—75m的水层中,75—500m数量急剧降低至最低后,在500—750m基本维持不变;(5)GAM分析表明,纬度、海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对长腹剑水蚤数量均有影响,以纬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长腹剑水蚤属最适温度为28.6—29.2℃,最适盐度为32.6—33.2,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5—10μg/L;(6)长腹剑水蚤属更适栖息于低温和低盐,且受沿岸流影响的环境中。因此,其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势力强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周孔霖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6,47(4):787-794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是种群在黄海冷水团中得以顺利度夏的关键过程。本研究对温度(10°C和19°C恒温,10—19°CⅠ和10—19°CⅡ变温)与饵料种类(硅藻饵料,自然饵料)双因子培养实验进行研究,探讨温度和饵料种类对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和饵料种类对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均有影响。C5期幼体在变温组的油脂积累是10°C组的31%—102%,是19°C组的1.8—6.1倍,低温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个体代谢消耗以增加油脂的积累。在恒温培养下,C5期幼体在硅藻饵料组的油脂积累是自然饵料组的2.8倍,硅藻饵料比自然饵料更有利于油脂的积累。雌体的体长和油囊体积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与硅藻饵料相比,在自然饵料组中雌体的性腺发育速度更快,性腺成熟度更高(繁殖指数:58%—65%)。  相似文献   
10.
左涛  王俊  王秀霞 《海洋学报》2016,38(10):94-104
拟哲水蚤是莱州湾桡足类中周年出现的优势种;是上层鱼类幼鱼早期开口饵料的重要贡献者;掌握其种群动态分布特点;有利于了解湾内生物环境状况、次级生产力生产水平。基于2011年5月至20 12年4月采集的浮游生物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莱州湾拟哲水蚤的发育期丰度组成和个体大小均表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调查季节中;4-6月以成体居多;其他季节以桡足幼体CⅢ-CⅤ较多;其中10-11月和3月主要由后期桡足幼体CⅣ和CⅤ期构成。成体中以雌体为主导;雌/雄比介于1.46~9.62;该比值在3-4月最低;10-11月最高。拟哲水蚤各期桡足幼体和成体个体大小以4-5月最大、8月最小;并与水温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总生物量月变化与丰度变化相同;即以8月值最高;3-5月值最低;月均值为2.69 mg/m3(以碳计);日生产力估算值为0.74 mg/(m3·d)(以碳计)。由上述结果;推测莱州湾拟哲水蚤的种群结构周年变化主要可分3个阶段;4-6月是莱州湾拟哲水蚤开始繁殖期;7-8月为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期;9月之后为种群增长相对停滞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