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林业局玉泉观站引进了5种外来树种,分别是:美国杏李(Prunus domestica×P. armeniaca)、美国东部黑核桃(Juglans nigra)、四倍体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树莓(Rubus sp.)和无刺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了确定有无外来物种入侵,2006年对玉泉观站外来树种栽植区进行昆虫种类调查,采用手工捕捉结合网捕的方法采集昆虫标本,经鉴定分析共有45种昆虫,其中有害虫31种,分属于5目21科;天敌昆虫14种,分属于5目11科,种类最多的是鞘翅目昆虫,分别占害虫总数和天敌昆虫总数的35.5%和35.7%。45种昆虫均为当地种,说明引进外来树种没有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载了北京延庆后城组新发现的4个昆 虫化石新种。根据在延庆后城组新发现的十余昆虫的特色,建立延庆昆虫组合,归后城昆虫群,时代属晚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   
3.
辽宁北票盆地中侏罗世海房沟组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其中的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叶肢介、水生软体动物和鱼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水生生物群落。根据其营养水平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些生物通过捕食关系构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  相似文献   
4.
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昆虫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友崇 《甘肃地质》1995,4(1):1-13,T00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白垩统环河-华池组昆虫化石,共有9个属种,其中有3个新属5个新种,包括未正式发表的1个属种的模式标本。这些昆虫化石在鄂尔多斯盆地是首次发现与公布的,不但丰富了该盆地的化石门类,也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肖丽芳  林晓丹  任东 《地质学报》2022,96(5):1654-1679
昆虫植食是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地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植食行为的起源与演化是探究古环境重建及古气候变化的重要切入点,其结果将更好地揭示现生昆虫取食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本文梳理了昆虫植食的研究历史;阐述了植物化石上的生物损伤与非生物损伤的主要区别;介绍了昆虫植食研究的化石证据以及功能性取食组 损伤类型研究体系(Functional feeding group damage type, FFG DT)。昆虫植食多样性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分为8个阶段:① 志留纪—泥盆纪(444~359 Ma)为昆虫植食的起源时期;② 石炭纪(359~299 Ma)为昆虫植食的扩张时期;③ 二叠纪(299~252 Ma)为昆虫植食的稳定时期;④ 三叠纪(252~201 Ma)晚期,昆虫植食再次多样化;⑤ 侏罗纪(201~145 Ma)昆虫植食程度进一步加强;⑥ 白垩纪(145~66 Ma)裸子植物逐渐为被子植物所替代,昆虫植食大幅度增加;白垩纪末期,昆虫植食水平下降;⑦ 古近纪(66~23 Ma)昆虫植食水平提高;⑧ 新近纪(23~26 Ma)昆虫植食与现代基本相似。影响昆虫植食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环境、昆虫和植被多样性、昆虫口器类型、植物群落组成和微生物等。目前,统一昆虫植食研究体系和方法、填补各历史阶段的缺失信息等问题在昆虫植食研究中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依据鞘翅的纵脉及其多而不规则的翅室等特征,建立了一个新的大鞘甲科———Mag nocoleidaefam.nov.。化石采自河北省张家口市黄家堡青石砬组,系卢尚坟昆虫群区系范围,时代归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8.
Although the evidence of insect oviposition on plant organs has been reported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to the Miocene, recor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is still blank. This paper reports a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insect oviposition on plant leaf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vipositional scar is distributed on the abaxial surface of Sphenobaiera leaf(Ginkgoale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Daohugou Formation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A new ichnospecies Paleoovoidus venustus sp. nov. is described. The scar is elliptic to oval, arranged in longitudinal rows between leaf veins with almost regular distance, with its long axis paralleling to the leaf venation. This discovery adds new information to the morphology of insect endophytic oviposition probably produced by Odonata existed in a terrestrial ecosystem ~165 Ma ago. The new materials also provide important data for the study of insect reproductive biology, plant-insect interaction and coevolution,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the paleo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 during that time in nor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8,(4):7-7
鳞翅目昆虫(包括蚕蛾和蝴蝶)的发育过程有三个阶段:幼虫、蛹、成虫。在成为蚕蛾和蝴蝶之前,它们将经历由幼虫到蛹的化蛹过程,以及由蛹到成虫的变态过程。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对鳞翅目昆虫在变态过程之后的记忆变化颇有兴趣。变态过程对昆虫而言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不仅是身体形态,还包括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天,一颗名叫李-斯万的彗星吸引了不少天文爱好者的眼球,难道又有华人发现彗星了?非也非也,这次好运是降临到了韩国业余天文爱好者李大岩身上,而且这还是以韩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第一颗彗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