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全局。西部大开发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非均衡区域经济理论是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重大实践问题的核心理论,我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及潜在的区位优势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践与西部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客观上长期存在东、中、西三大梯度发展带,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我国选择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本文就其实践成效、未来趋势及此背景下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如何求得自身发展,尽快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胜利油田开采底水特征高含水油层的水平井数量多,其中油层向水平井非均衡供液现象普遍。为评价此类水平井产液剖面均衡性,量化其生产动态改善潜力,定义了产液剖面基尼系数GN,并结合现场案例介绍其计算方法,随后统计胜利油田60口样本井,分析GN对见水时间tRL和底水突破前累积产油量QRL的影响,最后据此对GN分级。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GN可以整体表征实际非均衡产液剖面偏离理想均衡产液剖面的程度,通常取值0~1之间,数值越大,均衡性越差;划分GN0.1为产液剖面不均衡,其样本井数54口,占比90%,以理想均衡产液状态为基准,tRL和QRL分别至少有100%和69.5%的提升潜力。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本文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发展变化的趋势及特点。在确定了研究的方法,采用的指标后,文章从三个方面,及全省区域差异的总体状况;省内各区之间的差异;省内各区内部的差异,分析了广东省1980—1990年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区域差异迅速扩大,且主要体现在珠江三角洲与全省其余各地差异的扩大;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三角洲内部的差异就比较明显,但1980年以来三角洲呈现出很强的均衡发展的特点;区域差异发展的特点与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最后,文章探讨了缩小广东省区域差异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果业,常会涉及到大生态系统的各类环境因子群。龙泉花果山的大生态系统主要是以风化岩体→紫色土容库→蜜桃等构成的向量大系统的综合反映,并呈现非均衡耗散结构的复杂协调性,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三高”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春玲  邱振戈 《测绘通报》2006,(9):37-39,46
在介绍和分析人类视觉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对现有影像匹配策略的改进方法。并依据人类视觉系统构造的特点,提出一种有效的非均衡采样影像匹配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构建多指标分析模型,利用淮海经济区2011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经济区内20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图示聚类结果,发现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离散型的空间结构形态;2)核心区的边缘化;3)行政界线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工业化中期)不相适应,聚集型空间结构是该时期理想的空间结构形态。以建立一个内部连接紧密、聚集型和外向型的经济空间为目标,提出一个经济中心、两条一级轴线、三条二级轴线的网状空间结构模式,并论述了中心城市和轴线的选择依据及轴线上主要节点城市的主导产业类型。在分析区域空间重构的动力和阻力的基础上,指出规划约束、政策引导和聚集牵引是区域空间重构的途径,建立区域重构协调管理机构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非均衡性问题日益突显,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空间自相关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旨在探索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作用机制。根据2004—2013年的数据,计算环渤海地区的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4组全局Moran’s I值,分析该时期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集聚演变过程。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面,选取2013年截面数据,通过Moran散点图和LISA分析,探究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相关程度和集聚情况,为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超慢速扩张的北冰洋Gakkel洋中脊具有六个沿扩张方向的线性基底隆起(本文编号为A—F).这些线性基底隆起在中轴两侧的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非对称性.本文利用Gakkel洋中脊的地形、空间重力异常(FAA)和航空磁力数据,计算了它的扩张速率、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RMBA)、地壳厚度和非均衡地形.根据中轴两侧地形和地壳厚度的对称关系,我们将六个基底隆起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种类型.整体上,B、D和F区基底隆起在中轴两侧的地形和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两侧差值的绝对值)较小,其中地形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157m、~125m、~208m,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1km、~0.06km、~0.3km;而A、C和E区的非对称幅值较大,其中地形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510m、~410m、~673m,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2km、~2.5km、~1.1km.我们因此推断B、D和F区具有相对对称的地壳结构,而A、C和E区具有非对称的地壳结构.根据A、C和E区中轴两侧非均衡地形的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地形的补偿状态,推测A区的非对称性可能是由岩浆分配不均所导致;而C区和E区的非对称性可能是由构造断层作用使断层下盘向上抬升变薄所导致.我们进一步推测洋中脊走向的改变可能使得构造作用更易集中于基底隆起的一侧.  相似文献   
10.
云南旅游非均衡态势与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省的旅游空间格局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中心四线五区”的局面。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历史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在近年的演替规律和目前发展态势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从1998—2006年全省以及六大旅游区所包括的市(州)的旅游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和相应的测算指标表明,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形成了以滇中旅游区为中心的“西重东轻”、两极分化的整体格局,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近年来总体趋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并且云南区域旅游的非均衡态势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