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城区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区经济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在分析河南省城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论述了该省城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河南省城区经济发展构想以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与新经济背景下的广州市空间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统计资料及实际调查,分析了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及格局。结果显示,广州城市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括单中心增长模式、飞地发展模式、“二元”空间结构模式及融合多核心网络模式。现阶段处于二元空间结构模式的发展阶段,新城市区域与老城市区域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景观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演变及格局,是全球化及新经济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及城市规划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对我国大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pace of urban sprawl has been quickened and most metropolises have experienced expansions in leaps and bounds in suburbanization, which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metropolis fringe area. In this paper, Shuangliu County is taken as a case, since it is a typical fringe area of Chengdu Metropolis. Based on Landsat TM images of Chengdu City and Shuangliu County obtained in 1985, 2000 and 2004,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structure in Shuangliu County were analyzed, such as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and some obvious integration trends. Th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structure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some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of this paper, Shuangliu County is undergoing a key transition and reform period. Its form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structure was affected not only by such common factors as the location, natural background, industrial transition, migration, etc., but also by some unique factors such as city planning and policy guidanc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ccelerating its uneven spatial structur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ould be useful for carrying out spati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metropolis fringe area.  相似文献   
4.
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69,自引:19,他引:69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01,20(1):31-39
“极化”效应是高速交通网络引导客货流演进的空间表象,由此导致空间作用关系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化。轴心—附属式的“轴—辐”空间模式已经成为航空客流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本文以航空客流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我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特征,以及高速运输网络发展的社会经济意义。结果表明,我国大陆航空客流的网络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产生了以三个一级枢纽为核心的“轴—辐”系统,即北京、广州和上海系统,以及两个相对独立的次级系统——乌鲁木齐和昆明系统;航空客流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绝大部分客流发生的距离在2400km之内;超大城市是航空客流的集聚地,以其为枢纽的航空网络的合理组织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毅  陈敬堂 《热带地理》1998,18(3):211-215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广州市与国际著名大都市道路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实践进行了对照,找出广州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际大都市在城市道路建设和管理中的成功经验,提出合理规划布局广州市城市道路系统和科学管理城区交通的一些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都市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是城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系统协调度的量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以重庆市都市区为例,采用协调度模型(公式)计算出1996~2001年各年的协调度值,并结合重庆市实际对协调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和判识,结果表明:从1996~2001年系统协调度呈现由极不协调到不协调到弱协调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表明系统协调度总体水平尚低。最后提出了促进重庆市都市区系统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环城游憩带(ReBAM)发展到高级阶段将出现空间聚散形态。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要求ReBAM在供给面形成响应。在不少城市,ReBAM已具备一定的整体开发水平,但内部节点(旅游地)发展不均。在此情况下,优化需求-供给的结构性匹配成为ReBAM发展的内在趋势。环城游憩汀(ReLAM)是指依据游憩需求导向,向特定时空内其他游憩节点引送游憩流的现实或潜在功能较强的优势节点。ReLAM以改善ReBAM节点关联为导引,扩展游憩时空行为,促进节点整合互惠,提升居民游憩品质和ReBAM利用水平。ReLAM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游憩需求增强和时空条件滞后之间的矛盾,分为主观因素驱动、客观因素驱动和混合驱动3种基本类型。游憩需求状态、垂引节点吸引力、时空结构对ReLAM的形成及其功能具有关键影响,游憩市场规模发挥调节作用。ReLAM是兼具集聚和辐射功能的新型空间要素,对非均衡发展的游憩区域具有优先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朱宇 《地理研究》2008,27(2):421-430
文章以广州市为例,揭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规律:首先,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在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形态、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其次,提出了人居环境容量概念,并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发现边缘区人口密度不断地增加,人居环境容量逐步趋于饱和;第三,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呈现出不均衡的周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借鉴Verhulst逻辑斯蒂方程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的阶段性、生命周期与可持续发展模型。揭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规律,可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充实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性的综合评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GIS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紧扣土地利用集约性的内涵,以城市市辖区为评价单元,从城市规模和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等诸多层次,对北京、上海等18个大城市市辖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性进行综合评判,得出以下结论:大城市的集约度都在逐年提高,土地利用将更加集约;我国大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性,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宁波等国家单列城市,规模适中,土地集约性反而很高;上海和武汉的集约度一直处于前三位,其他直辖市和省会等特大城市波动性较大,土地集约性利用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与上海、宁波、青岛等东部城市相比,太原、石家庄、西安等中部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一直很低,潜力大、亟待提高。此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以及所获得的评价结果,较好地揭示了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集约度的动态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加快形成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及充分发挥上海的核心功能,不仅对于加快长江三角液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将对贯彻国家长江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分析形成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发展思路,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上海作为该地区的首位城市,应当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 要素市场培育,综合交通运输网构建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建设等四方面发挥核心城市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