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is the second part of a contribution to the debate on the possibilities of leveraging economic globalisation — through incorporation in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GCCs) — as a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industrialise and advance their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first part, we analys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East Asian apparel industry and addressed the issues of sustaining positions, upgrading to more rewarding roles, and advancing to less dependent positions within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GCCs. We develope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t both the firm and industry levels, and subsequently identified alternative firm- and industry-level strategies and trajectories.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hese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ingapore apparel industry. Based on extensive empirical research, we demonstrate that although the East Asian experience of upgrading and repositioning within the GCC is to some extent emulated in the case of the Singapore apparel industry, the outcomes have been less favourable in terms of the depth, extent and strength of these trajectories. The differing outcomes can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different (systemic) conditions in the Singapor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agency of local players, the geography of sourcing networks,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prevailing business attitudes. Our conclusions merit continued attention in both research and policy circl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pabilities at the firm level, and the role of local busines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in lo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ses under globalisation.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WTO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入WTO对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和区域经济走势将带来深远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有潜力和条件参与较高层次国际竞争的地区之一,但是该地区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突出。因此,利用新的视角开展中国加入WTO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的综合研究,对我国21世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作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加入WTO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冲击力进行了评估和判断。本文认为,为应对中国加入WT0后所带来的冲击,抓住发展机遇,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有必要形成共识,规范和统一地方政府行为,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条件下,对区域产业调控机制和模式作重新构思,以进行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产业分布格局跨省市、全区域的合作与协同调整。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continues recent discussions on the (geo)politics of the production of academic knowledges, in relation to the recent rise of narratives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Creativity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increasingly common components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course, especially following the release of a set of key books – most notably Charles Landry's The Creative City (2000), and Richard Florida's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2002) – that have become popular am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ers and cultural policy mak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ffic of these books, and their authors, beyond the Anglo-American core. It also briefly discusses policy discourses interpreted from these texts. It is principally, though, a critique of the ways in which academic knowledges circulate, stemming from theorization of academics as creative producers, and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s part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The article seeks to critique the means by which particular northern economic knowledges become normative, framed as universal and 'global', and are distributed and absorbed via intellectual 'scenes' and an academic 'celebrity' circuit.  相似文献   
4.
周园园 《地质论评》2016,62(S1):13-14
三稀矿产资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原料,广泛应用在国防、航天、高端电子设备、核工业、发光材料等高精尖技术领域。本文在系统收集国内外三稀矿产资源生产、消费领域、价格以及进出口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三稀矿产资源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相关企业的地理集中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利于推动创新和市场竞争,也能够共享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和城市竞争力密切相关。90年代以来产业地理集中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文章综述了产业区位论、贸易理论以及集聚理论对产业地理集中的解释,并对国内外关于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集中讨论了资源投入、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外部经济、产业联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揭示了产业地理集中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6.
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的特征、模式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企业/产业的转移不仅重塑了区域发展格局,也改变了环境污染的分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探讨污染企业/产业转移对于污染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系统归纳了污染企业/产业的概念和类别,总结了污染企业/产业的转移特征、模式和动力机制。研究表明:① 官方文件、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规模是污染产业界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② 污染企业/产业在不同的地理尺度上形成不同的转移模式:在城市内部形成分散式外围区转移、集中式功能区转移、远离敏感区转移三种模式;在省内城市间呈现出由发达城市向欠发达城市、由环境规制强的核心区向环境规制弱的边缘区的转移特征。邻省转移模式以经济较发达和环境规制较强的省份为中心,向邻近省份扩散,并形成向多省交界处、由河流上游省份向下游省份、沿交通线向次级城市的三种转移路径。跨省转移形成成本导向型、市场扩张型和政策推动型三种模式。③ 污染企业/产业的转移方向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模式,包括区域、地理、经济、功能区、政策5种研究视角和15种转移方向。④ 污染企业的迁移方式包括整体迁移和部分迁移两种模式,后者包括迁移生产基地、工序外包、绿色并购与对外收购、建立子公司或分厂等。⑤ 影响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的因素既包括经济、社会、地理、政策等单因素,也包括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多维的复杂影响机制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企业的异质性、空间集聚效应、制度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Mann-Kendall、Theil指数、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1994-2014年中国十大重点产业创新产出时空演化进行分析,并对创新发展空间分异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① 研究期内,中国重点产业创新产出分为两个时段,成果呈指数型增长;② 创新产出差异先增后减,东、中、西、东北板块间差异小于板块内部,创新产出发展呈现出传染扩散与等级扩散的双重特征;③ 邻域环境影响创新发展,创新产出水平发生类型转移的单元集中在东、中部地区,且活跃度不断提升;④ 经济社会与政策条件、高等教育基础条件对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而工业化程度影响微弱,未来加强对高等教育基础与智力资本的投入可进一步增强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不同区域层级的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金  罗守贵 《地理研究》2019,38(9):2239-2251
利用企业层面数据,从市域和省域两个尺度研究中国文化产业的集聚特征,并揭示集聚对文化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应用一致性方法估计了中国文化企业的生产函数,并计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并从专业化和城市化两个角度研究集聚对于文化企业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地级市尺度下,文化产业专业化经济并不显著,但却存在城市化经济;② 在更大的省域层面,则呈现出专业化经济显著,多样化经济弱化的特征;③ 行业和区域异质性回归显示了结果的稳健性,核心文化产业的产业集聚经济更显著;④ 在知识溢出效应占主导的文化集聚中,通信基础设施良好的省份被赋予了创意交流的便利性,因而拥有更强的集聚经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福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进步显著,初步形成了以港口装卸、海上起重机、海底铺管、大型汽车滚装船等传统装备为主导的制造基地;同时,海水淡化核心装备、海洋防腐材料、水下作业机器人、游艇装备等新兴产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整体产品低端、研发力量小且分散、试验研发平台严重不足等制约"瓶颈"。文章通过现场调研和资料查询分析了福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出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明确发展思路,提出建设具有海西特色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应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的重点领域、编制福建省海洋工程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升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扶持政策、构建比较完整的重点领域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贺灿飞  潘峰华  孙蕾 《地理学报》2007,62(12):1253-1264
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通过计算不同地理尺度下的制造业产业分布基尼系数和Moran's I 系数,发现中国制造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长三 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在华北、东北、四川以及两湖地区有一些连片分布;空间尺度越小,产业划分越细,制造业在空间上越集中,省市县尺度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显著相关。基于比较 优势、全球化和制度分权以及集聚经济等相关理论,本文构建了考察影响产业地理集聚因素 的计量模型。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接近资源优势,农产品投入较多的产业较分散,金属矿物投入较多的产业较为集中,非金属矿物依赖性产业在四位数层次集中,在三位数层级显著分散。利用外资和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产业地理集聚,区域分权促使制造业分散布局,在省级 层次尤为显著。集聚经济显著推动制造业地理集聚,但在县级层次更为重要。高技能劳动力比重较高和外部科研力量依赖性产业则较为分散,产业联系没能促进中国产业的地理集聚, 可能与地方保护和模仿政策等反市场力量有关。研究表明,空间尺度和经济转轨引致的制度变化对于理解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