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6篇
  免费   949篇
  国内免费   989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313篇
地球物理   1393篇
地质学   2825篇
海洋学   251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94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数学物理方法、渗流力学理论,考虑流体通过断层面和断层内部流体的流动,建立两区无限大线性复合油藏中存在有限导流断层的试井模型,绘制井底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并分析影响因素,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无因次断层导流能力越大,压力导数曲线下凹越多;界面表皮因数越大,压力导数曲线上翘越多,当界面表皮因数足够大时,表现为封闭断层的特征;无因次断层导压系数主要影响压力导数曲线下降幅度;流度比、厚度比、导压系数比主要影响压力导数曲线上升和下降幅度。该结果为存在类似边界条件的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热带地理》2020,(1):F0004-F0004
2019年11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版)》,数据显示:《热带地理》2018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3008次;复合影响因子为1.839,复合他引影响因子1.725,5年影响因子为2.188。2019年12月,《2019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在北京发布,数据显示:《热带地理》2018年核心影响因子为0.865,在24种地学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5位;基于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等的综合评价总分在24种地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6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水资源系统韧性与效率的发展协调关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才志  孟程程 《地理科学》2020,40(12):2094-2104
在界定水资源系统韧性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赋权法、SBM-DEA模型及发展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6年全国31个省区的区域水资源系统的效率、韧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发展协调关系进行评价。结果如下:① 中国区域水资源系统效率整体上处于非有效区,在研究期间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② 中国区域水资源系统韧性的平均值为0.39,总体水平较低,研究期间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③ 中国区域水资源系统效率与韧性的发展度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较快上升—急剧下降—上升的趋势,呈倒“U”型发展;协调度在研究期间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大部分省区的发展度较好,而协调度较弱。④ 2000—2016年,水资源效率与韧性的发展协调度一直维持着“东?中?西”阶梯式递减格局,失调省区的数量降低,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省区的数量逐渐提升,整体向协调趋势发展;空间格局上呈现由2000年倒“E”型对称式分布格局向如今北部围绕天津、中部围绕上海、南部围绕广东的三级格局演变,格局分布与中国三大经济区基本吻合,可知中国水资源系统效率与韧性的发展协调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测井电阻率和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利用页岩极化率测试和干酪根激光拉曼测试等技术手段,对导致南方下古生界高演化海相页岩呈现极低电阻率(测井电阻率低至10~1Ω·m及以下)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深入探究了其内在成因,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是影响极低电阻率测井的主要因素;w(TOC)与测井电阻率和实测电阻率均呈现出良好的负相关关系;成熟度越高,达到极低电阻率所需要的最低w(TOC)界限值越低,页岩的极化率也随之增加。石墨化的有机质是致使高演化页岩出现极低电阻率的主要"导电矿物",有机质开始发生石墨化的"临界点"对应的Rmc Ro约为3.5%。极低电阻率特征是页岩有机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向石墨化演进的重要标志。极低电阻率测井响应预示着页岩储层品质极可能遭受了巨大的损害:生烃能力枯竭、有机质孔隙大幅减少、吸附性能降低、含气性骤降。因此,圈定极低电阻率页岩范围,排除"有机质石墨化"的高风险区,对下古生界高演化海相页岩选区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复合表达模型结合了锥形模型与方向关系矩阵模型的优点,较好地顾及了目标的形状、大小和距离对方向关系的影响,但该模型仅能对两目标之间的方向关系进行定性描述,对于两目标间的方向关系相似性尚未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复合表达模型的方向关系矩阵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基于复合表达模型的面目标方向关系相似性计算模型,将该模型的相似值计算转化为交通运输最小代价问题求解。通过认知实验验证了算法的科学性,同时比较实验说明该算法精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琼胶/SiO2复合纤维,对琼胶分子在溶液中的分散性、纺丝液流变性、纤维的形貌、化学结构分别用DLS、旋转黏度计、SEM、FTIR和XRD进行了表征,并对纤维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吸湿性能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琼胶分子在溶液中呈纳米尺度分布,纺丝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琼胶/纳米SiO2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形态。随着纳米SiO2的添加量逐渐提高,复合纤维的力学拉伸强度先增强后降低,复合纤维的吸水性降低,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逐渐增强。结合复合纤维综合性能,纳米SiO2的最佳添加质量分数为0.5%。  相似文献   
7.
为了寻求性能良好、环保吸附剂,用于去除养殖水体中重金属Cu~(2+),作者利用蒙脱石负载羧乙基壳聚糖制备成复合吸附剂,并利用IR、SEM、XRD等手段分析其表面性能,将其用于处理Cu~(2+)溶液,考察了环境因子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从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角度分析吸附剂对Cu~(2+)的吸附机理,最后考察其再生利用效果。结果表明:羧乙基壳聚糖成功进入到蒙脱石层间;在羧乙基壳聚糖与蒙脱石质量比为1︰25、40℃恒温水浴搅拌60min、pH=6.0、最佳投加量为4.0g/L、处理浓度不超过30 mg/L Cu~(2+)溶液时,复合吸附剂对Cu~(2+)去除率可以达到96.23%,将其用于淡水养殖鱼塘水体中, Cu~(2+)去除后可达到《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吸附剂对Cu~(2+)吸附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符合Langmuir模型,反应过程为自发、吸热反应;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该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反应属于化学吸附;再生实验中NaOH的再生效果优于HCl。  相似文献   
8.
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ERT)作为一种岩心尺度的可视化测试手段,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开采过程模拟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分解过程进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报道较少。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天然气水合物电阻率层析成像测试系统,以冰的形成和融解过程为例,探讨了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可视化观测中的可用性。实验结果表明,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能够实时在线监测沉积物体系中冰的形成和溶解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冰在沉积物孔隙中的分布规律。结冰-融冰过程中沉积物体系的电导率分布受温度、孔隙连通性、盐度因素影响,排盐效应对电导率不均匀性分布影响明显。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展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方面的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环芳烃(PAHs)与纳米材料污染已对沉积物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其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环境危害可能更大。为了深入探讨PAHs与纳米材料对近岸表层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复合毒性效应,本文选取位于胶州湾(JZB)的大沽河河口区(DRE)E站和湾内S站,分别以菲和纳米银代表PAHs和纳米材料,通过测定不同剂量单一及复合污染下沉积物反硝化潜势(PDA)的变化,结合浓度相加模型(CA)、独立作用模型(IA)和中效/联合指数等效图法(CI)三种复合毒性评价方法,评价菲和纳米银对沉积物反硝化潜势的复合毒性效应,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两种污染物浓度越高,对研究区域反硝化潜势的抑制作用越大。菲、纳米银单一及复合作用下对河口区沉积物反硝化潜势的EC50值分别为44.62、112.49和64.86 mg·kg-1,对湾内分别为61.79、147.05和96.18 mg·kg-1。菲单一作用对反硝化潜势的抑制效应强于纳米银,但复合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强。两种污染物对河口区的沉积物反硝化潜势抑制效应强于湾内,可能与河口区具有较高Eh和沉积物颗粒度及较低的pH、盐度和有机质含量有关。三种毒性效应评价方法的结果表明,菲和纳米银的复合污染对2个站位反硝化潜势的毒性效应均为协同作用,且对大沽河河口区的协同作用更强。此外,CI法对复合效应的预测结果比CA和IA法更为接近实际观测值,且CI不需要考虑污染物作用模式的限制,因此认为CI法更适用于评价混合污染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复合影响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菲和纳米银会增强彼此对反硝化菌及反硝化功能的毒性效应,由此推断,PAHs和纳米材料在环境中同时存在时比其单独存在对沉积环境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10.
焦家断裂蚀变带是胶东地区最重要的控矿构造之一。该断裂带控制的矿床是创立“焦家式”金矿理论的重要实例基础。目前,焦家断裂带累计探明Au资源储量超过1200 t,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展现了深部重要的勘查和研究价值。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在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于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是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上盘蚀变岩厚度大于下盘,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亲石分散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对认识“焦家式”金矿床的成因机制、预测深部成矿前景、指导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